簡單一點,會更容易看到問題的全貌
※第一篇
是說日本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收到客戶抱怨,買來的洗面皂,盒子裡面是空的,於是他們為了預防生產線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工程師便很〝努力辛苦〞花了大筆費用研發了一台『X-光監視器』去透視每一台出貨的香皂盒,結果「漏裝」的都可檢查出來。
而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們的解決方法是買一台工業用電扇,調整好風量,放在輸送機末端,去吹每個香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沒放香皂的空盒-夠簡單、夠聰明吧!
※第二篇
是說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現在外太空低溫無重力的狀況下,太空人用的墨水筆寫不出字,於是他們花了一大筆錢,研發出一種在低溫無重力下能寫出字的筆,當時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而俄國太空人就沒這樣的問題嗎?當然有嘛!您猜猜他們是怎麼解決的呢?俄國人改用鉛筆!
這就是注重"problem"和注重"solution"去解決事情的差別喔~ 有時我們在工作上也會有類似這樣的盲點。所以Work Hard並不一定有用,而是要 WorkSmart,效率與效果是有差別的!
[轉貼] 值得學習的溝通表達方式-三明治讚美法
Posted in 態度
明娟生氣的說:「我最討厭和媽咪出去了,每次說的話,都讓我傷心。」
媽咪驚奇的說:「怎麼會呢?人家稱讚妳很會讀書,我當然說:『不是啦,她天生不是很聰明,所以比較用功,別人讀一遍,她得讀五遍,才能和別人一樣。』這樣不對嗎?難道我要說女兒很優秀,很會讀書,中國人不是一向講求要謙虛嗎?」
明麗答腔說:「欸!老媽,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現在的年輕人寧願聽到人家說她很聰明,而不願意聽到人家說她不聰明只是很用功,如果你講的是三明治的說法,那麼我聽起來就舒服多了。」
老媽愣住了,說聲:「什麼是三明治的說法?」
明麗說:「那就是一種先褒獎,再說實情,再說一個總結的好處。」
媽咪給弄糊塗了,她說:「這到底要怎麼說啊!」
明麗解釋說:「例如有一個學生,遲交了報告,教授要扣她的分數,但擔心引起學生的不快,教授就說:『嗯,妳寫得不錯,不過就是晚繳了點,我先扣妳兩分,但是整體來說,妳還是頂不錯的。」
媽咪笑著說:「那麼當別人稱讚我女兒時,我就得說:『嗯,她還算聰明啦,但就是好勝心強了點,所以夜夜 k書,不過整體來說,還是不錯的啦!』對不對?」兩個女兒抿著嘴忍不住的笑了起來。明麗還語帶幽默的說:「媽咪!您學的還蠻快的嘛!」這時全家聽了都笑成了一團,只有老媽感嘆,E世代的語言還真的是不簡單呢。
這時明娟不甘示弱的說:「即使您的學生很頑皮,也要先告訴家長說頂聰明的,就是有點頑皮,如果能改掉這個小缺點的話,就太完美了,這樣,家長聽了也就不會怪老師一口咬定,只會看到她孩子的缺點,而看不到優點了。」
媽咪一聽點點頭說,這三明治的說法,還真的是不錯哩!
真的要去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先想想他的好,試著將自己放在對方的處境上,從區別你我的不同多加些同理心!
媽咪驚奇的說:「怎麼會呢?人家稱讚妳很會讀書,我當然說:『不是啦,她天生不是很聰明,所以比較用功,別人讀一遍,她得讀五遍,才能和別人一樣。』這樣不對嗎?難道我要說女兒很優秀,很會讀書,中國人不是一向講求要謙虛嗎?」
明麗答腔說:「欸!老媽,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現在的年輕人寧願聽到人家說她很聰明,而不願意聽到人家說她不聰明只是很用功,如果你講的是三明治的說法,那麼我聽起來就舒服多了。」
老媽愣住了,說聲:「什麼是三明治的說法?」
明麗說:「那就是一種先褒獎,再說實情,再說一個總結的好處。」
媽咪給弄糊塗了,她說:「這到底要怎麼說啊!」
明麗解釋說:「例如有一個學生,遲交了報告,教授要扣她的分數,但擔心引起學生的不快,教授就說:『嗯,妳寫得不錯,不過就是晚繳了點,我先扣妳兩分,但是整體來說,妳還是頂不錯的。」
媽咪笑著說:「那麼當別人稱讚我女兒時,我就得說:『嗯,她還算聰明啦,但就是好勝心強了點,所以夜夜 k書,不過整體來說,還是不錯的啦!』對不對?」兩個女兒抿著嘴忍不住的笑了起來。明麗還語帶幽默的說:「媽咪!您學的還蠻快的嘛!」這時全家聽了都笑成了一團,只有老媽感嘆,E世代的語言還真的是不簡單呢。
這時明娟不甘示弱的說:「即使您的學生很頑皮,也要先告訴家長說頂聰明的,就是有點頑皮,如果能改掉這個小缺點的話,就太完美了,這樣,家長聽了也就不會怪老師一口咬定,只會看到她孩子的缺點,而看不到優點了。」
媽咪一聽點點頭說,這三明治的說法,還真的是不錯哩!
真的要去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先想想他的好,試著將自己放在對方的處境上,從區別你我的不同多加些同理心!
[聯強EMBA] 無能者的藉口:簡答「公司規定」
Posted in 態度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偶而,在公司內部,我們會發現某些人很習慣用「公司規定」這句話,來回答別人的問題,甚至直接回答客戶的問題。
接受到這個答覆後,有的人並不善罷干休,會持續追問「為什麼?」但是這類人依然以「就是公司規定」回答。個性較追根究柢者,會主動另循管道找尋答案;但是,個性較不積極者,經常就默默接受了。然後,當被他人問及同一問題時,也就不知不覺以「公司規定」答覆其他人。漸漸的,我們會發現,有部分特定的人,很習慣性的把「公司規定」,當作回答問題的標準模式。
所有公司的制度、辦法、規定,背後都有其政策目的、精神以及經驗的道理。一個積極、追根究柢者,在理解制度、辦法及規定時,必會先理解其背後的政策精神,以及前人經驗的道理。因為這樣不但理解、學習到這些寶貴道理,實際執行時,更因已抓住精神,而能很快運用自如。久而久之,做事的成效自然又快又好。其 後,當其他人問及此一問題時,他肯定也能詳加解釋,協助別人充份理解、快速上手。
然而,只能回答「公司規定」者,假若不是官僚心態、明知而不答;肯定是自己根本不了解,只能用「公司規定」來搪塞。此一現象,反映了這類人「不求甚解」的任事態度,凡事不去推敲背後的緣由,只會「背制度」,而不是「理解制度」;同時,主管交待事物時,只會「照著做」,不知「為什麼要這樣做」,也從不問「為什麼要這麼做」。長期以往,自然學不到東西,也不長進,能力自然無法增長。
因此,在一個組織中,經常以「公司規定」、「主管交待」簡答問題而不詳加說明者,仔細檢核他的能力,必然乏善可陳,頂多只是「資深」而已組織中若是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很容易造成「組織氣候」的惡化。因為對於積極者而言,他在做事時,勢必無法忍受在「不求甚解」的情況做事;倘使主管又讓這種習慣長期存在於組織中,個性積極者必然會對其主管的管理原則、管理能力,產生不信任感。另一方面,對於不積極者以及中性者而言,因為習慣於這種「公司規定」的簡答,久而久之,會不習慣深入追究事物背後的緣由,自己也會逐漸被帶入以「公司規定」、「主管交待」簡答問題。如此一來,整個部門組織將趨於死氣沈沈,產生劣幣驅良幣的反淘汰效應。
看似不起眼的「小習慣」,其實背後隱含了不追根究柢的任事態度,甚至無形中會導引出負向的組織氣氛,不可小覷。因此,主管必須細心觀察此一現象,組織中若出現以「公司規定」、「主管交待」簡答問題者,或是發現類似「他告訴我的」、「主管說的」之類的口語,都要能適時糾正。從小處著手,即能逐步導引出主動、積極的組織氣候。
(本文取材自「聯強emba」,為聯強國際集團內部管理課程主題)
偶而,在公司內部,我們會發現某些人很習慣用「公司規定」這句話,來回答別人的問題,甚至直接回答客戶的問題。
接受到這個答覆後,有的人並不善罷干休,會持續追問「為什麼?」但是這類人依然以「就是公司規定」回答。個性較追根究柢者,會主動另循管道找尋答案;但是,個性較不積極者,經常就默默接受了。然後,當被他人問及同一問題時,也就不知不覺以「公司規定」答覆其他人。漸漸的,我們會發現,有部分特定的人,很習慣性的把「公司規定」,當作回答問題的標準模式。
所有公司的制度、辦法、規定,背後都有其政策目的、精神以及經驗的道理。一個積極、追根究柢者,在理解制度、辦法及規定時,必會先理解其背後的政策精神,以及前人經驗的道理。因為這樣不但理解、學習到這些寶貴道理,實際執行時,更因已抓住精神,而能很快運用自如。久而久之,做事的成效自然又快又好。其 後,當其他人問及此一問題時,他肯定也能詳加解釋,協助別人充份理解、快速上手。
然而,只能回答「公司規定」者,假若不是官僚心態、明知而不答;肯定是自己根本不了解,只能用「公司規定」來搪塞。此一現象,反映了這類人「不求甚解」的任事態度,凡事不去推敲背後的緣由,只會「背制度」,而不是「理解制度」;同時,主管交待事物時,只會「照著做」,不知「為什麼要這樣做」,也從不問「為什麼要這麼做」。長期以往,自然學不到東西,也不長進,能力自然無法增長。
因此,在一個組織中,經常以「公司規定」、「主管交待」簡答問題而不詳加說明者,仔細檢核他的能力,必然乏善可陳,頂多只是「資深」而已組織中若是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很容易造成「組織氣候」的惡化。因為對於積極者而言,他在做事時,勢必無法忍受在「不求甚解」的情況做事;倘使主管又讓這種習慣長期存在於組織中,個性積極者必然會對其主管的管理原則、管理能力,產生不信任感。另一方面,對於不積極者以及中性者而言,因為習慣於這種「公司規定」的簡答,久而久之,會不習慣深入追究事物背後的緣由,自己也會逐漸被帶入以「公司規定」、「主管交待」簡答問題。如此一來,整個部門組織將趨於死氣沈沈,產生劣幣驅良幣的反淘汰效應。
看似不起眼的「小習慣」,其實背後隱含了不追根究柢的任事態度,甚至無形中會導引出負向的組織氣氛,不可小覷。因此,主管必須細心觀察此一現象,組織中若出現以「公司規定」、「主管交待」簡答問題者,或是發現類似「他告訴我的」、「主管說的」之類的口語,都要能適時糾正。從小處著手,即能逐步導引出主動、積極的組織氣候。
(本文取材自「聯強emba」,為聯強國際集團內部管理課程主題)
[Smart智富月刊] 5大指標 檢視防癌險保單
Posted in 保險
‧Smart智富月刊 第110期 2007/10/15 【文/林正文】
自今年9月份起,要投保醫療險或防癌險,恐怕就必須忍受新調整的保險費率,而其中這波費率調整中,又以防癌險的漲幅最高,保費漲幅普遍為2~4成之間,因為壽險業者認為,國人的罹癌率持續增加,保險公司只有年年調漲保費,才能夠減輕癌症險理賠率居高不下帶來的沉重壓力。
「1單位」防癌險 難應付醫療支出
不過對於很多民眾而言,投保防癌險往往都是基於預防的心態,根據業者的統計,莫約有超過5成的保戶,在購買防癌險時都只買保費最低的「1單位」,也就是假設不幸被診斷出癌症,至少可以領到保險公司最基本的理賠金額。但是,是否只要有了癌症險的基本保障,就等同於在癌症治療過程裡,理賠金額足以讓你支付龐大的醫療費用支出?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壽險業者指出,防癌險產品從問世到現在,除了費率年年漲之外,保單給付項目也隨著醫療需求而增加。部分保險公司早年推出的防癌險保單內容,給付項目僅有4~6項,但是現在防癌險保單內容至少會有8~項。
目前一般的癌症險保單內容大致可分為下列11項:初次罹患癌症、癌症住院醫療保險金、癌症手術醫療保險金、癌症門診醫療保險金、癌症出院療養保險金、癌症放療保險金、癌症化療保險金、癌症骨髓移植保險金、乳癌重建手術保險金、癌症義肢及義齒裝設、癌症身故保險金。
(表1)健保對抗癌症給付有限——健保給付內容
項目 健保有給付 健保不給付
每日病房費 3~6人病房 1~2人病房
+膳食費手術費一般手術高科技手術
(例如:鼻咽癌患者最常使用的鐳射切除手術)
醫療費用(雜費) 1.處方藥 1.醫師指示用藥
2.一般檢驗 2.高科技檢驗
3.義肢(有條件給付) 3.指定醫師費
4.輸血(緊急傷病的必要輸血) 4.血液
5.救護車費
6.義齒、義乳、義眼等等其他附屬品。
(資料來源:ING安泰人壽;整理:林正文)
健保對抗癌症給付有限——健保給付內容
理賠給付差距大 貨比三家有保障
不過,各家保單的給付條件與理賠金額差距甚大。威盛保險經紀人公司經理賴慧珠指出,目前各家防癌險都是以一單位為計算基準,但是不同的防癌商品,給付內容差異甚多,因此消費者在投保前應該還是要有「貨比三家」的精神。
究竟該如何檢視自己的防癌險保單內容是否足夠?壽險業者建議可從大指標來逐一檢視.:
指標1 癌症住院保險金是否足夠?
所謂的癌症住院保險金,是指因癌症入院治療可以領到的日額保險金。投保1單位最低的金額為每日給付1,000元,投保單位愈高,日額給付才會倍增,但是保費也愈高。
ING安泰人壽資深行銷經理謝佳芳指出,目前健保只給付3~6人病房的病房費用,許多醫院幾乎都是一床難求,再加上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抵抗力較差,要降低病房內感染的可能性,最好是選擇單人或雙人房。
不過,單人或雙人病房的健保差額約在2,500元至6,000元不等,僅靠癌症險的住院保險金,只能產生些微的貼補作用。
保德信人壽行銷協理陳玉婷指出,住院保險金的額度到底該保到多少,基本上看個人需要的醫療品質而定,甚至有些人願意加買日額型的住院醫療險,提高日額給付金額,當作補貼非健保給付的病房自負額或是因病住院無法工作的薪水損失,甚至還可以支付看護費用。
指標2 是否有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
目前市售的防癌險中幾乎都有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的項目,因為癌症發現愈早,治癒率愈高,後續需要的醫療支出也相對減少,因此部分防癌險保單特別重視初次罹癌保險金。
不過,初次罹癌保險金還會依照罹患癌症的情況來支付,例如像是原位癌(有些保單稱作低侵襲性癌症)的給付金額較低,非原位癌的癌症則給付金額較高。
再者,初次罹癌保險金的給付都以一次為限,如果再罹患其他癌症時,初次罹癌保險金就不再給付。
指標3 是否有癌症門診醫療保險金領藥,便能夠自行在家服藥,根本不需要住院。
台明保經公司處經理胡之希指出,癌症患者有時還會因為副作用或併發症必須經常回到門診報到,因此回診機率頻繁。
此時如果有門診醫療保險金,便能夠貼補健保不給付的醫師指定用藥,或是門診掛號費等。
指標4 是否有癌症出院醫療保險金?
不論何種癌症治療方式,癌症病患在療程結束後都需要時間療養,由於醫院病床不敷使用,因此醫生多半會鼓勵病患出院返家療養。早期的防癌險給付內容還是針對傳統住院治療方式來設計,因此泰半沒有出院療養金的項目。
出院醫療保險金的給付金額是住院療養金日付額的一半,例如住院保險金每日給付2,000元,居家療養金則是1,000元,給付天數比照住院天數。這筆錢或許金額不大,但是因為罹癌而收入中斷的人來說,也不無小補。
指標5 是否有癌症身故保險金?
國人的罹癌率愈來愈高,但是存活率也因為醫學進步而提高,根據衛生署的統計顯示,目前罹癌患者中可以達到5年存活率的女性高達62%,男性也有38%,可見癌症不再是無藥可醫的絕症。
不過由於防癌險的理賠率愈來愈高,許多保險公司在設計商品時,將不會再推出主約方式的防癌險,而是以附約的方式和壽險產品一起搭售,這樣的做法也可以降低商品本身的保費成本,但是保戶必須留意,附約型態的防癌險保單內容是否涵蓋「身故保險金」。
身故保險金的用意是在照顧保戶的家人,可以留下一筆錢,減輕家人的經濟壓力。
不過,防癌險中的身故保險金支付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如果保障期間都沒有罹患癌症申請理賠,身故時就可以領到完整的保額,才不會覺得過去繳的保費都白繳了。 另一種方式則是用總保額扣除已經給付的保險金,如果還有剩餘保險金就會當作身故保險金,這種方式也是現在帳戶型防癌險常見的給付方式。
自今年9月份起,要投保醫療險或防癌險,恐怕就必須忍受新調整的保險費率,而其中這波費率調整中,又以防癌險的漲幅最高,保費漲幅普遍為2~4成之間,因為壽險業者認為,國人的罹癌率持續增加,保險公司只有年年調漲保費,才能夠減輕癌症險理賠率居高不下帶來的沉重壓力。
「1單位」防癌險 難應付醫療支出
不過對於很多民眾而言,投保防癌險往往都是基於預防的心態,根據業者的統計,莫約有超過5成的保戶,在購買防癌險時都只買保費最低的「1單位」,也就是假設不幸被診斷出癌症,至少可以領到保險公司最基本的理賠金額。但是,是否只要有了癌症險的基本保障,就等同於在癌症治療過程裡,理賠金額足以讓你支付龐大的醫療費用支出?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壽險業者指出,防癌險產品從問世到現在,除了費率年年漲之外,保單給付項目也隨著醫療需求而增加。部分保險公司早年推出的防癌險保單內容,給付項目僅有4~6項,但是現在防癌險保單內容至少會有8~項。
目前一般的癌症險保單內容大致可分為下列11項:初次罹患癌症、癌症住院醫療保險金、癌症手術醫療保險金、癌症門診醫療保險金、癌症出院療養保險金、癌症放療保險金、癌症化療保險金、癌症骨髓移植保險金、乳癌重建手術保險金、癌症義肢及義齒裝設、癌症身故保險金。
(表1)健保對抗癌症給付有限——健保給付內容
項目 健保有給付 健保不給付
每日病房費 3~6人病房 1~2人病房
+膳食費手術費一般手術高科技手術
(例如:鼻咽癌患者最常使用的鐳射切除手術)
醫療費用(雜費) 1.處方藥 1.醫師指示用藥
2.一般檢驗 2.高科技檢驗
3.義肢(有條件給付) 3.指定醫師費
4.輸血(緊急傷病的必要輸血) 4.血液
5.救護車費
6.義齒、義乳、義眼等等其他附屬品。
(資料來源:ING安泰人壽;整理:林正文)
健保對抗癌症給付有限——健保給付內容
理賠給付差距大 貨比三家有保障
不過,各家保單的給付條件與理賠金額差距甚大。威盛保險經紀人公司經理賴慧珠指出,目前各家防癌險都是以一單位為計算基準,但是不同的防癌商品,給付內容差異甚多,因此消費者在投保前應該還是要有「貨比三家」的精神。
究竟該如何檢視自己的防癌險保單內容是否足夠?壽險業者建議可從大指標來逐一檢視.:
指標1 癌症住院保險金是否足夠?
所謂的癌症住院保險金,是指因癌症入院治療可以領到的日額保險金。投保1單位最低的金額為每日給付1,000元,投保單位愈高,日額給付才會倍增,但是保費也愈高。
ING安泰人壽資深行銷經理謝佳芳指出,目前健保只給付3~6人病房的病房費用,許多醫院幾乎都是一床難求,再加上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抵抗力較差,要降低病房內感染的可能性,最好是選擇單人或雙人房。
不過,單人或雙人病房的健保差額約在2,500元至6,000元不等,僅靠癌症險的住院保險金,只能產生些微的貼補作用。
保德信人壽行銷協理陳玉婷指出,住院保險金的額度到底該保到多少,基本上看個人需要的醫療品質而定,甚至有些人願意加買日額型的住院醫療險,提高日額給付金額,當作補貼非健保給付的病房自負額或是因病住院無法工作的薪水損失,甚至還可以支付看護費用。
指標2 是否有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
目前市售的防癌險中幾乎都有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的項目,因為癌症發現愈早,治癒率愈高,後續需要的醫療支出也相對減少,因此部分防癌險保單特別重視初次罹癌保險金。
不過,初次罹癌保險金還會依照罹患癌症的情況來支付,例如像是原位癌(有些保單稱作低侵襲性癌症)的給付金額較低,非原位癌的癌症則給付金額較高。
再者,初次罹癌保險金的給付都以一次為限,如果再罹患其他癌症時,初次罹癌保險金就不再給付。
指標3 是否有癌症門診醫療保險金領藥,便能夠自行在家服藥,根本不需要住院。
台明保經公司處經理胡之希指出,癌症患者有時還會因為副作用或併發症必須經常回到門診報到,因此回診機率頻繁。
此時如果有門診醫療保險金,便能夠貼補健保不給付的醫師指定用藥,或是門診掛號費等。
指標4 是否有癌症出院醫療保險金?
不論何種癌症治療方式,癌症病患在療程結束後都需要時間療養,由於醫院病床不敷使用,因此醫生多半會鼓勵病患出院返家療養。早期的防癌險給付內容還是針對傳統住院治療方式來設計,因此泰半沒有出院療養金的項目。
出院醫療保險金的給付金額是住院療養金日付額的一半,例如住院保險金每日給付2,000元,居家療養金則是1,000元,給付天數比照住院天數。這筆錢或許金額不大,但是因為罹癌而收入中斷的人來說,也不無小補。
指標5 是否有癌症身故保險金?
國人的罹癌率愈來愈高,但是存活率也因為醫學進步而提高,根據衛生署的統計顯示,目前罹癌患者中可以達到5年存活率的女性高達62%,男性也有38%,可見癌症不再是無藥可醫的絕症。
不過由於防癌險的理賠率愈來愈高,許多保險公司在設計商品時,將不會再推出主約方式的防癌險,而是以附約的方式和壽險產品一起搭售,這樣的做法也可以降低商品本身的保費成本,但是保戶必須留意,附約型態的防癌險保單內容是否涵蓋「身故保險金」。
身故保險金的用意是在照顧保戶的家人,可以留下一筆錢,減輕家人的經濟壓力。
不過,防癌險中的身故保險金支付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如果保障期間都沒有罹患癌症申請理賠,身故時就可以領到完整的保額,才不會覺得過去繳的保費都白繳了。 另一種方式則是用總保額扣除已經給付的保險金,如果還有剩餘保險金就會當作身故保險金,這種方式也是現在帳戶型防癌險常見的給付方式。
[今週刊] 小市民的黃金保單 聰明花小錢10倍大保障
Posted in 保險
封面故事
達賴喇嘛說:「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
近兩個月,無上限醫療險以及終身癌症險接連停賣,造成相關商品搶購熱潮,凸顯許多人購買保險時的迷思。
十月起,所有商品回歸保險本質,不論是對自己、對兩個人或是對一家人負責,不妨趁此機會,審慎思考,打造一張黃金保單。
撰文/歐陽善玲
有些事沒發生,就覺得很遙遠;一旦真的發生了,卻又無力解決。
沈書綿是家中老么,爸爸最疼愛的小女兒。半年前,得知父親罹患癌症經過,她最後還是忍不住泛起淚光。豆大的淚珠不聽使喚地滑落。
癌症治療過程中,最大的開銷費用,是病房費。雖然沈書綿的公司有團保福利,家屬因癌症住院一天可以補助三千元,但由於沈爸爸沒有其他保險,住院醫治兩個月下來,至少花費了四萬元以上。除此之外,沈書綿幫爸爸買了一台電解水機,希望他能有抵抗力,對付癌細胞。機器一台,要價四萬多元。她還買了氧氣機、輪椅,加起來也要萬把塊。半年下來,十幾萬元的花用總跑不掉…
兩年前,剛畢業的沈書綿進入南山人壽,一入行,第一份薪水,就先幫媽媽跟自己買了醫療險與癌症險。但爸爸,卻因為對保險存有根深柢固的排斥心態而沒有投保,總認為保險是騙人的老鼠會、金光黨,「恁爸最賭爛的,就是賣厝、賣保險的!(台語)」這是沈爸爸當年對沈書綿的回答。
事實:罹癌率節節升高
四成國人忽略 保障出現缺口
「保險業是金光黨!」這直接沉重的批判其來有自。南山人壽全方位理財顧問張雲翔就直言:「過去業務員在推銷時,常常因為壽險、儲蓄險等產品相對單純、險種較容易理解說明的關係,所以將其當成主力推薦商品。」結果是,很多四、五年級生手上的壽險、儲蓄險保單一堆,但發生意外或有重大疾病時,卻可能一張都賠不到。所以像沈爸爸一樣,打從心底排斥保險的人,為數眾多。
由此說法來看,四、五年級生即使沒有「痛恨保險」,即使當年仍有參與保險,但保障範圍極可能存在隱形的缺口。
偏偏從趨勢觀察,這個缺口有擴大的跡象。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癌症登記報告,國人三十五歲到五十九歲的青壯年族群,近八年罹患癌症比例成長超過一.七倍;統計顯示,每八分十五秒,就有一人罹癌;每十四分○七秒就有一人因癌致死。癌症已連續二十四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對國人的生命威脅,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要命的是,面對節節升高的癌症風險,國人卻普遍不知自己的保險存在漏洞。據《今周刊》委託Yahoo!奇摩民調中心調查的結果發現,有四一.四%的民眾,沒有、或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投保癌症險,明顯忽略罹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不少國人甚至抱持著「不會那麼衰」的心態,或是心想,即使得到癌症,靠健保給付也應足夠,沒有必要再投保…
不僅如此,還有六三.五%的民眾,不會視情況調整保單內容。換句話說,不論結婚、生子或購屋,隨著三明治族群對家庭責任的不同,保單幾乎是「一路保到底」。面對這種情況,家庭經濟支柱很可能保險不足,等於陷入「迫切的危機」當中,而不自知。
迷思一:終身醫療險補破網?
單位數要夠 配合實支實付更完整
中年族群早年可能以壽險、儲蓄險等商品為投保主軸,相對忽略醫療險的部分。另外,並非任何醫療險都能補足保單漏洞。和泰保險經紀人公司理財顧問薛梅君指出,一般市面上主推的帳戶型終身醫療險,好處是未使用完的醫療額度會成為身故保險金,具有壽險功能。但缺點是,相較日額型定期醫療險,在同一住院日額下,帳戶型保費負擔大,一旦發生重大疾病,醫療花費龐大時,保額不高,也無法應付當下醫療雜費開銷…
迷思二:停賣的都是好東西?
搶購前 先衡量現有保障夠不夠
ING安泰人壽區經理曾如鈴發現,當保險公司決定停售某個商品時,該商品就會成為當下搶手貨。一般人不問自身需要,一味追逐,以為停賣的都是好東西。 另外,很多人誤會,認為幫家人買保險,是為了家人好。其實,「三明治族」幫自己做好保險規畫,才是真正對家庭負責任的表現。薛梅君舉例,不少家庭中,小孩保費負擔大,但父母保額卻普遍不足…
很多人會問,有沒有一種保單,可以保永遠。如果人生歷程能永恆靜止在某個階段,答案或許是肯定的。但這種科幻情節與事實不符,更何況保險是家庭理財的基石,內容雖繁瑣,卻必須與家庭成員、經濟狀況同步前進。
迷思三:好保單永遠萬能?
應該隨生涯階段、經濟狀況而調整
薛梅君說,當家中房貸、或經營事業債務增加;小孩出生、家庭支出擴大;或資產暴增,醫療費用提高;以及病房費漲價時,都是檢視、調整保單的時機。換句話說,只要家庭、個人在經濟狀況上有重大變化,第一個該想到的就是,重新檢視保單。
向萬年保單說再見!
三大步驟 為家庭保障「抓漏」
一旦年齡、經濟狀況及家庭責任改變,保險內容就要跟著調整。但前提是必須先了解自己的需求,再檢視現有保單,有無不足的地方。曾如鈴說,只要確認保額是否大於負債,再思考自己能接受的醫療品質如何,保險大致就能安排妥當。
薛梅君指出,簡單的保單缺口校正,主要有三步驟:第一、算出個人、或家庭經濟需求;第二、核對已購買額度,並找出缺口;第三、找業務員、或信任的理財顧問,彌補保單的不足…最重要的是,定期險、意外險及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絕不可少。再加上平時現金存款,如此應可將人生風險降至最低。
.本內容由今周刊雜誌提供
達賴喇嘛說:「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
近兩個月,無上限醫療險以及終身癌症險接連停賣,造成相關商品搶購熱潮,凸顯許多人購買保險時的迷思。
十月起,所有商品回歸保險本質,不論是對自己、對兩個人或是對一家人負責,不妨趁此機會,審慎思考,打造一張黃金保單。
撰文/歐陽善玲
有些事沒發生,就覺得很遙遠;一旦真的發生了,卻又無力解決。
沈書綿是家中老么,爸爸最疼愛的小女兒。半年前,得知父親罹患癌症經過,她最後還是忍不住泛起淚光。豆大的淚珠不聽使喚地滑落。
癌症治療過程中,最大的開銷費用,是病房費。雖然沈書綿的公司有團保福利,家屬因癌症住院一天可以補助三千元,但由於沈爸爸沒有其他保險,住院醫治兩個月下來,至少花費了四萬元以上。除此之外,沈書綿幫爸爸買了一台電解水機,希望他能有抵抗力,對付癌細胞。機器一台,要價四萬多元。她還買了氧氣機、輪椅,加起來也要萬把塊。半年下來,十幾萬元的花用總跑不掉…
兩年前,剛畢業的沈書綿進入南山人壽,一入行,第一份薪水,就先幫媽媽跟自己買了醫療險與癌症險。但爸爸,卻因為對保險存有根深柢固的排斥心態而沒有投保,總認為保險是騙人的老鼠會、金光黨,「恁爸最賭爛的,就是賣厝、賣保險的!(台語)」這是沈爸爸當年對沈書綿的回答。
事實:罹癌率節節升高
四成國人忽略 保障出現缺口
「保險業是金光黨!」這直接沉重的批判其來有自。南山人壽全方位理財顧問張雲翔就直言:「過去業務員在推銷時,常常因為壽險、儲蓄險等產品相對單純、險種較容易理解說明的關係,所以將其當成主力推薦商品。」結果是,很多四、五年級生手上的壽險、儲蓄險保單一堆,但發生意外或有重大疾病時,卻可能一張都賠不到。所以像沈爸爸一樣,打從心底排斥保險的人,為數眾多。
由此說法來看,四、五年級生即使沒有「痛恨保險」,即使當年仍有參與保險,但保障範圍極可能存在隱形的缺口。
偏偏從趨勢觀察,這個缺口有擴大的跡象。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癌症登記報告,國人三十五歲到五十九歲的青壯年族群,近八年罹患癌症比例成長超過一.七倍;統計顯示,每八分十五秒,就有一人罹癌;每十四分○七秒就有一人因癌致死。癌症已連續二十四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對國人的生命威脅,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要命的是,面對節節升高的癌症風險,國人卻普遍不知自己的保險存在漏洞。據《今周刊》委託Yahoo!奇摩民調中心調查的結果發現,有四一.四%的民眾,沒有、或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投保癌症險,明顯忽略罹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不少國人甚至抱持著「不會那麼衰」的心態,或是心想,即使得到癌症,靠健保給付也應足夠,沒有必要再投保…
不僅如此,還有六三.五%的民眾,不會視情況調整保單內容。換句話說,不論結婚、生子或購屋,隨著三明治族群對家庭責任的不同,保單幾乎是「一路保到底」。面對這種情況,家庭經濟支柱很可能保險不足,等於陷入「迫切的危機」當中,而不自知。
迷思一:終身醫療險補破網?
單位數要夠 配合實支實付更完整
中年族群早年可能以壽險、儲蓄險等商品為投保主軸,相對忽略醫療險的部分。另外,並非任何醫療險都能補足保單漏洞。和泰保險經紀人公司理財顧問薛梅君指出,一般市面上主推的帳戶型終身醫療險,好處是未使用完的醫療額度會成為身故保險金,具有壽險功能。但缺點是,相較日額型定期醫療險,在同一住院日額下,帳戶型保費負擔大,一旦發生重大疾病,醫療花費龐大時,保額不高,也無法應付當下醫療雜費開銷…
迷思二:停賣的都是好東西?
搶購前 先衡量現有保障夠不夠
ING安泰人壽區經理曾如鈴發現,當保險公司決定停售某個商品時,該商品就會成為當下搶手貨。一般人不問自身需要,一味追逐,以為停賣的都是好東西。 另外,很多人誤會,認為幫家人買保險,是為了家人好。其實,「三明治族」幫自己做好保險規畫,才是真正對家庭負責任的表現。薛梅君舉例,不少家庭中,小孩保費負擔大,但父母保額卻普遍不足…
很多人會問,有沒有一種保單,可以保永遠。如果人生歷程能永恆靜止在某個階段,答案或許是肯定的。但這種科幻情節與事實不符,更何況保險是家庭理財的基石,內容雖繁瑣,卻必須與家庭成員、經濟狀況同步前進。
迷思三:好保單永遠萬能?
應該隨生涯階段、經濟狀況而調整
薛梅君說,當家中房貸、或經營事業債務增加;小孩出生、家庭支出擴大;或資產暴增,醫療費用提高;以及病房費漲價時,都是檢視、調整保單的時機。換句話說,只要家庭、個人在經濟狀況上有重大變化,第一個該想到的就是,重新檢視保單。
向萬年保單說再見!
三大步驟 為家庭保障「抓漏」
一旦年齡、經濟狀況及家庭責任改變,保險內容就要跟著調整。但前提是必須先了解自己的需求,再檢視現有保單,有無不足的地方。曾如鈴說,只要確認保額是否大於負債,再思考自己能接受的醫療品質如何,保險大致就能安排妥當。
薛梅君指出,簡單的保單缺口校正,主要有三步驟:第一、算出個人、或家庭經濟需求;第二、核對已購買額度,並找出缺口;第三、找業務員、或信任的理財顧問,彌補保單的不足…最重要的是,定期險、意外險及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絕不可少。再加上平時現金存款,如此應可將人生風險降至最低。
.本內容由今周刊雜誌提供
儲蓄險,到底哪張對我最有利?
Posted in 保險
很多同行的朋友,為了衝業績,會叫客戶把舊保單解約或是減額繳清,換一張新的保單。
最常遇到的就是儲蓄險被解掉或是減額繳清,然後買一張新的儲蓄險。
所以,到底哪一張儲蓄型的保單,對自己最有利呢?
在此提供一個用EXCEL就可以很簡單比較的方法。
以南山人壽金霹靂[6PLE]舉例說明:
這張保單繳費六年,從第六年開始有生存還本,從第一年開始就有週年紅利,第十年後解約有長春紅利,假設我第十年解掉,我總共可以拿到1016450或是969630(樂觀跟保守預期)。
打開EXCEL,A欄輸入年1-10,B欄輸入每年要繳的保費,第一年輸入"-140580",第二年輸入"-139175",...輸入到第六年,記得在數字前面加"-"號。第十年把錢拿回來,所以輸入"+1016450"。
(假設如果是繳到第十年,則第十年則輸入"-139175+1016450")
接下來 在C11(第十年數字旁邊那格)輸入"=",點選"FX"插入函數。
選擇"IRR"。
出現含數引數視窗,第一欄Values點一下,把表格B欄從第一年的數字框到第十年,點選確定。
就會出現內部利率。
同樣的方法,可以算出保守預期時的利率。面對抉擇多份保單,不知道哪張對自己最合適的時候,就可以用這個方法。
由於每張保單的保費、繳費期間、最終可以領回的金額不一樣,個別下去計算,我們很難挑選出哪張最自己最有利、最適合,而IRR的功用是,把我們所繳的保費總額當作第一年全數投入複利定存,看放幾年,然後計算出利率是多少。我們統一用一個計算方法下去做比較,就可以很輕鬆的比較出哪張保單最適合自己。
我個人沒去銀行做過定存,因為覺得這樣的理財工具無法達到我未來想要退休的目標,投保保險公司的儲蓄險,如果用信用卡轉帳或是銀行轉帳可以省1%,如南山這張的保費原本是140580,用銀行轉帳則是139175,省下了1%,而大部分算出來利率會比較高的,就是因為我們省下的這1%的關係,所以,如果有意要投保儲蓄險,記得要省下這1%唷!
最常遇到的就是儲蓄險被解掉或是減額繳清,然後買一張新的儲蓄險。
所以,到底哪一張儲蓄型的保單,對自己最有利呢?
在此提供一個用EXCEL就可以很簡單比較的方法。
以南山人壽金霹靂[6PLE]舉例說明:
這張保單繳費六年,從第六年開始有生存還本,從第一年開始就有週年紅利,第十年後解約有長春紅利,假設我第十年解掉,我總共可以拿到1016450或是969630(樂觀跟保守預期)。
打開EXCEL,A欄輸入年1-10,B欄輸入每年要繳的保費,第一年輸入"-140580",第二年輸入"-139175",...輸入到第六年,記得在數字前面加"-"號。第十年把錢拿回來,所以輸入"+1016450"。
(假設如果是繳到第十年,則第十年則輸入"-139175+1016450")
接下來 在C11(第十年數字旁邊那格)輸入"=",點選"FX"插入函數。
選擇"IRR"。
出現含數引數視窗,第一欄Values點一下,把表格B欄從第一年的數字框到第十年,點選確定。
就會出現內部利率。
同樣的方法,可以算出保守預期時的利率。面對抉擇多份保單,不知道哪張對自己最合適的時候,就可以用這個方法。
由於每張保單的保費、繳費期間、最終可以領回的金額不一樣,個別下去計算,我們很難挑選出哪張最自己最有利、最適合,而IRR的功用是,把我們所繳的保費總額當作第一年全數投入複利定存,看放幾年,然後計算出利率是多少。我們統一用一個計算方法下去做比較,就可以很輕鬆的比較出哪張保單最適合自己。
我個人沒去銀行做過定存,因為覺得這樣的理財工具無法達到我未來想要退休的目標,投保保險公司的儲蓄險,如果用信用卡轉帳或是銀行轉帳可以省1%,如南山這張的保費原本是140580,用銀行轉帳則是139175,省下了1%,而大部分算出來利率會比較高的,就是因為我們省下的這1%的關係,所以,如果有意要投保儲蓄險,記得要省下這1%唷!
[遠見] 專業內要內行 專業外不外行
Posted in 態度
文.高希均
(一)專業外的人文素養
現代社會的一個特徵就是專業分工。它雖然帶來了整體的經濟利益,卻也使個人對於專業領域以外的一切都變得疏遠,形成專業領域中卓然有成;專業以外,陌生寂寞。
對專業以外的人與事,對專業以外的知識與環境沒有時間,或者沒有興趣瞭解,就有可能變成專業外的孤獨;甚至變成專業外的「文盲」。
在台灣社會中,我尊敬那些在專業領域中表現出色的人,但也令我嚮往一些在他們專業領域以外,所表現的博學多才與人文素養,例如清華大學的前校長沈君山、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及實踐大學校長謝孟雄。
與年輕朋友交談時,我常向他們鼓吹:不要羨慕那些大官、那些巨商、那些新貴;而是要學習那些專業以外也不外行的人!學習他們在專業中,可沈醉其中;學習他們在專業外,也享有人文情趣。
1980年代的美國社會曾流行過「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te)一詞。它是泛指那些缺乏處理生活及周邊環境能力的人:如不會讀家具組裝的說明書,不能修理家中水電的細微故障,不會填報所得稅。把西方社會這種「實用性」的定義用到台灣,我們也會出現驚人的數字。我常擔心愈會用筆考試的年輕學生,愈不會用手來處理生活上的問題。
(二)《紐約時報》的例子
當專業以外的知識——尤其是人文素養或泛稱的通識教育——所知有限時,就出現了專業之外的外行現象。自己就是一個例子。
接受過美國大學人文教育的學生,專家們認為他們就能夠讀懂:《紐約時報》《科學人》《華爾街日報》《紐約客》《經濟學人》等書報雜誌,並且會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只要在美國,我當然會看《紐約時報》。讓我坦白地承認,以它星期天兩百多頁的報紙來說,有一半是我看得懂的:如國際時事、新聞評論、財經金融、體育、旅行、書評;另一半基本上讀而不懂的:科學、文學、宗教、語言、考古、音樂、舞蹈、戲劇……。
看不懂不是英文的問題,是知識不足的問題。這正反映出自己當年在台灣讀大學時,都沒有接觸過的學科。年輕時沒有底子,工作後忙於專業,再要從頭學習並不容易。生活在西方社會,就會深切體認到自己做一個現代人的欠缺。
為什麼一個在台灣的大學生大體上都可以讀懂國內的報紙?原因是台灣報紙的水準是在配合讀者的程度,而不是在提升讀者的水準。
那麼為什麼《紐約時報》會有那麼「高」的水準?實際上也無所謂「高」水準,它只是配合美國知識分子的閱讀程度。這就是說,人文教育普遍的美國社會,它們的知識分子是喜歡讀那些題材的。
台灣則不然。事實上,台灣早已出現專業外孤獨的現象而不自覺。我們周邊有多少讀理工、讀財經、讀醫農的朋友能侃侃而談哲學、宗教、藝術、文學、音樂……?因此大家就很自然地接受不需要什麼知識背景的八卦、暴力、情色、內幕及政治口水戰的題材。只要社會上人文素養低落、媒體的素質是難以提升的。
如何來補救這種專業外孤獨現象?那當然只有透過社會的覺醒與自我的學習。
(三)「學習」才會贏
多位當代管理學者近年來都強調:企業制勝最大的關鍵,已不是資源、資金、技術,甚至還不是人才與創新,而是要有持久的能力比對手學習得更快、更徹底。企業是如此,政府部門也是如此,個人更是如此。
要判斷企業領袖或政治人物的成敗,只要認真觀察他們自身及重要幕僚,是否擁有較高的學習意願、較強的反省能力、較大的包容態度、以及較深厚的專業知識。
一個沒有學習能力的個人,他(她)的知識水準就會停留在二十歲左右的大學時代,他(她)的心智成熟也就停留在青少年期,這將是一個多麼殘缺的人生!
過去十年常聽到「愛拚才會贏」的吶喊,那是草根性的「匹夫之勇」;現在要提升到「學習才會贏」,來呈顯「知識之力」。
被譽為「學習型組織」大師的彼得.聖吉(Peter M.Sange),終於要在11月下旬來台親自講授「再造『學習型台灣』」。在他備受推崇的《第五項修練》一書中,他提出了五項修練:追求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參與團隊學習、推動系統思考。有了這種修練,當然就不會產生專業外的孤獨。
人的一生就是在尋找各種因素的平衡:家庭與工作,所得與休閒,儲蓄與消費,小我與大我。
要做一個內外兼顧的人,我想不能超過八分時間用於「專業」,不能低於二分時間用在吸取「專業外」的知識;否則,就容易變成「太多專業,太少人味」。專業知識可以使自己擁有生活的舒適;人文素養才能使自己體驗生活的豐富。
一個圓滿的人生是指:專業領域內是內行,專業以外也不外行。不僅要做一位完美的專業人,也要做一位有人文素養的現代人!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 2003年11月號)
(一)專業外的人文素養
現代社會的一個特徵就是專業分工。它雖然帶來了整體的經濟利益,卻也使個人對於專業領域以外的一切都變得疏遠,形成專業領域中卓然有成;專業以外,陌生寂寞。
對專業以外的人與事,對專業以外的知識與環境沒有時間,或者沒有興趣瞭解,就有可能變成專業外的孤獨;甚至變成專業外的「文盲」。
在台灣社會中,我尊敬那些在專業領域中表現出色的人,但也令我嚮往一些在他們專業領域以外,所表現的博學多才與人文素養,例如清華大學的前校長沈君山、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及實踐大學校長謝孟雄。
與年輕朋友交談時,我常向他們鼓吹:不要羨慕那些大官、那些巨商、那些新貴;而是要學習那些專業以外也不外行的人!學習他們在專業中,可沈醉其中;學習他們在專業外,也享有人文情趣。
1980年代的美國社會曾流行過「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te)一詞。它是泛指那些缺乏處理生活及周邊環境能力的人:如不會讀家具組裝的說明書,不能修理家中水電的細微故障,不會填報所得稅。把西方社會這種「實用性」的定義用到台灣,我們也會出現驚人的數字。我常擔心愈會用筆考試的年輕學生,愈不會用手來處理生活上的問題。
(二)《紐約時報》的例子
當專業以外的知識——尤其是人文素養或泛稱的通識教育——所知有限時,就出現了專業之外的外行現象。自己就是一個例子。
接受過美國大學人文教育的學生,專家們認為他們就能夠讀懂:《紐約時報》《科學人》《華爾街日報》《紐約客》《經濟學人》等書報雜誌,並且會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只要在美國,我當然會看《紐約時報》。讓我坦白地承認,以它星期天兩百多頁的報紙來說,有一半是我看得懂的:如國際時事、新聞評論、財經金融、體育、旅行、書評;另一半基本上讀而不懂的:科學、文學、宗教、語言、考古、音樂、舞蹈、戲劇……。
看不懂不是英文的問題,是知識不足的問題。這正反映出自己當年在台灣讀大學時,都沒有接觸過的學科。年輕時沒有底子,工作後忙於專業,再要從頭學習並不容易。生活在西方社會,就會深切體認到自己做一個現代人的欠缺。
為什麼一個在台灣的大學生大體上都可以讀懂國內的報紙?原因是台灣報紙的水準是在配合讀者的程度,而不是在提升讀者的水準。
那麼為什麼《紐約時報》會有那麼「高」的水準?實際上也無所謂「高」水準,它只是配合美國知識分子的閱讀程度。這就是說,人文教育普遍的美國社會,它們的知識分子是喜歡讀那些題材的。
台灣則不然。事實上,台灣早已出現專業外孤獨的現象而不自覺。我們周邊有多少讀理工、讀財經、讀醫農的朋友能侃侃而談哲學、宗教、藝術、文學、音樂……?因此大家就很自然地接受不需要什麼知識背景的八卦、暴力、情色、內幕及政治口水戰的題材。只要社會上人文素養低落、媒體的素質是難以提升的。
如何來補救這種專業外孤獨現象?那當然只有透過社會的覺醒與自我的學習。
(三)「學習」才會贏
多位當代管理學者近年來都強調:企業制勝最大的關鍵,已不是資源、資金、技術,甚至還不是人才與創新,而是要有持久的能力比對手學習得更快、更徹底。企業是如此,政府部門也是如此,個人更是如此。
要判斷企業領袖或政治人物的成敗,只要認真觀察他們自身及重要幕僚,是否擁有較高的學習意願、較強的反省能力、較大的包容態度、以及較深厚的專業知識。
一個沒有學習能力的個人,他(她)的知識水準就會停留在二十歲左右的大學時代,他(她)的心智成熟也就停留在青少年期,這將是一個多麼殘缺的人生!
過去十年常聽到「愛拚才會贏」的吶喊,那是草根性的「匹夫之勇」;現在要提升到「學習才會贏」,來呈顯「知識之力」。
被譽為「學習型組織」大師的彼得.聖吉(Peter M.Sange),終於要在11月下旬來台親自講授「再造『學習型台灣』」。在他備受推崇的《第五項修練》一書中,他提出了五項修練:追求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參與團隊學習、推動系統思考。有了這種修練,當然就不會產生專業外的孤獨。
人的一生就是在尋找各種因素的平衡:家庭與工作,所得與休閒,儲蓄與消費,小我與大我。
要做一個內外兼顧的人,我想不能超過八分時間用於「專業」,不能低於二分時間用在吸取「專業外」的知識;否則,就容易變成「太多專業,太少人味」。專業知識可以使自己擁有生活的舒適;人文素養才能使自己體驗生活的豐富。
一個圓滿的人生是指:專業領域內是內行,專業以外也不外行。不僅要做一位完美的專業人,也要做一位有人文素養的現代人!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 2003年11月號)
[黑幼龍] 學會做正確的指導
Posted in 態度
「好主管、好父母,不但自己一直在進步,還能幫助周遭的人突飛猛進。關鍵在於他們必須學會做正確的指導。」
記得多年前與國外來的一位主管一起去拜訪顧客。我們剛坐下不久,我就迫不及待向這位顧客說明我們的產品的性能,還有我們能提供的服務,不但講得頭頭是道,如數家珍,而且還做了不少比喻。當時真的頗為得意。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後,我的主管說:「你在不在意我給你一點回饋?」(Do you mind I give you some feedbacks?)
我立即回答說,當然可以。
於是他就告訴我,在與顧客談話的時候,應該先探索顧客的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問問題。因為一般而言,人喜歡自己買,不喜歡被推銷。換句話說,我們要做的是幫顧客買,因而不需要忙著推銷自己的產品。當時聽了後,印象頗為深刻。但迄今對那次談話最難忘的,還是他開始講的那句話:我可以給你一點回饋嗎?
你看,簡單的一句話,竟將「批評」轉變為「分享」了!人人都不喜歡批評。
批評會引起反感,甚至迫使人為自己辯護。當你批評一位業務員上個月的業績太差了。他立即的反應就是最近經濟不景氣,或最近廣告選錯了媒體,所以效果不佳。他甚至會反駁,別的業務員上個月的業績也好不到哪裡去。
卡內基更將「不批評」列為人際關係的第一條原則。他認為批評他人相當危險。因為你可能會傷到那個人的自尊,人在尊嚴受到傷害的時候,很難會與你由衷的合作。而在今天這個工商業的時代,全心的團隊合作是多麼不可或缺。
然而,做主管、做朋友(特別是好朋友),必須幫助他學習、進步,該怎麼辦呢?首先,我們要在說明之前,真誠的問對方:「你不在意我跟你談一下我的心得吧!」
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即使是老同事,即使是夫妻,我覺得在提出批評之前,都要先說類似這樣的話。不但要說,語氣還要溫和。千萬不要不耐煩,或一語帶過。接著,在批評的時候,對方做得好的部分也要提到。真心讚賞對方的優點或好的表現之後,他會更樂於接受你的指導。
想想也真是的,優點絕不該因過錯或缺點而受抹殺。你要指正他,就該讚美他的優點,這樣他才會進步,才會成長。我們的一生都需不斷地成長。
孩童階段、青少年階段、成人階段都應該成長。無論是在家庭,或工作中,或在社會中,但願我們能一直不斷進步。然而有的人成長得很快;有的人進步緩慢;另有些人根本停滯不前。好主管、好父母,不但自己一直在進步,還能幫助周遭的人突飛猛進。關鍵在於他們必須學會做正確的指導。
引言
‧只有當一個人願意被影響的時候,溫柔、客觀的勸告才有被接受的可能。
‧你想贏得他人贊同你的想法,一定得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真心的朋友,這就是捕捉他心靈的一滴蜜,得到了他的心。
‧人就是這樣,想要引領他,必須先了解他,即使是為了他的好處。
記得多年前與國外來的一位主管一起去拜訪顧客。我們剛坐下不久,我就迫不及待向這位顧客說明我們的產品的性能,還有我們能提供的服務,不但講得頭頭是道,如數家珍,而且還做了不少比喻。當時真的頗為得意。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後,我的主管說:「你在不在意我給你一點回饋?」(Do you mind I give you some feedbacks?)
我立即回答說,當然可以。
於是他就告訴我,在與顧客談話的時候,應該先探索顧客的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問問題。因為一般而言,人喜歡自己買,不喜歡被推銷。換句話說,我們要做的是幫顧客買,因而不需要忙著推銷自己的產品。當時聽了後,印象頗為深刻。但迄今對那次談話最難忘的,還是他開始講的那句話:我可以給你一點回饋嗎?
你看,簡單的一句話,竟將「批評」轉變為「分享」了!人人都不喜歡批評。
批評會引起反感,甚至迫使人為自己辯護。當你批評一位業務員上個月的業績太差了。他立即的反應就是最近經濟不景氣,或最近廣告選錯了媒體,所以效果不佳。他甚至會反駁,別的業務員上個月的業績也好不到哪裡去。
卡內基更將「不批評」列為人際關係的第一條原則。他認為批評他人相當危險。因為你可能會傷到那個人的自尊,人在尊嚴受到傷害的時候,很難會與你由衷的合作。而在今天這個工商業的時代,全心的團隊合作是多麼不可或缺。
然而,做主管、做朋友(特別是好朋友),必須幫助他學習、進步,該怎麼辦呢?首先,我們要在說明之前,真誠的問對方:「你不在意我跟你談一下我的心得吧!」
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即使是老同事,即使是夫妻,我覺得在提出批評之前,都要先說類似這樣的話。不但要說,語氣還要溫和。千萬不要不耐煩,或一語帶過。接著,在批評的時候,對方做得好的部分也要提到。真心讚賞對方的優點或好的表現之後,他會更樂於接受你的指導。
想想也真是的,優點絕不該因過錯或缺點而受抹殺。你要指正他,就該讚美他的優點,這樣他才會進步,才會成長。我們的一生都需不斷地成長。
孩童階段、青少年階段、成人階段都應該成長。無論是在家庭,或工作中,或在社會中,但願我們能一直不斷進步。然而有的人成長得很快;有的人進步緩慢;另有些人根本停滯不前。好主管、好父母,不但自己一直在進步,還能幫助周遭的人突飛猛進。關鍵在於他們必須學會做正確的指導。
引言
‧只有當一個人願意被影響的時候,溫柔、客觀的勸告才有被接受的可能。
‧你想贏得他人贊同你的想法,一定得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真心的朋友,這就是捕捉他心靈的一滴蜜,得到了他的心。
‧人就是這樣,想要引領他,必須先了解他,即使是為了他的好處。
-美國總統 林肯(Abraham Lincoln)
[嚴長壽] 亞都飯店總裁在輔大的演講
Posted in 態度
1.永遠要記住一句話:再不努力就沒有機會了。
2.如果找別人喜歡做的事,就無法可學到東西,如果找別人不喜歡做的事,將可學習到更多。
3.你要為自己創造一個良性的循環的機會。
4.人要具有反省的能力及重新思考的思維。
5.要深入一個文化,要先了解他們休閒時閒聊的話題。
6.在遇到困難時要具備有三個自我的能力:自我激勵、自我轉換、自我調節。
7.以前是時事造英雄的時代,現在則是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時代。
8.不保護就是一種保護,過度的保護反而是一種傷害。
9.台灣學生未來最大的競爭者:北大及印度人
10.現在已經是一個無界線的地域了,我們不能只把視野放在小小的台灣。
11.不要再等待了,別以為靠政治人物給的保證就可以改變國內環境,我們不應該總是等待,而是要自己尋找機會。
12.台灣的優勢:華語、美食~台灣很有優勢,只是沒有被包裝起來。
13.語言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橋樑。
14.台灣學生應多多參加青年旅遊,以體驗人生,開拓視野,因為台灣學生的視野狹隘了。
15.學生實習的目的最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我們要如何才能在產業中求生存。
16.早晚都要做的事,晚做不如早做。
17.會發生找錯工作的原因就是因為你不認識自己。
18.既然想當管理者,就要從基層做起。理由:
(1)管理者最好要有些基本技術
(2)可藉認識工作,尋找自己的喜好。
19.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只談今天及昨天的問題,不談未來的問題。(看新聞就知道了)
20.當你永遠都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時,你是失焦的,永遠看不到真相。(像金門要發展觀光,因以戰地風光為號召,不應學習台北有ktv、酒店等…)
21.溝通就是從異中求同。
22.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如果連重視形象的政治人物都做不到,一般人想要做到就更不容易了。
23.如果你想跟別人比大,你永遠是小的那一個,比不完的。
24.溝通是必須承認自己的缺點,佩服別人的優點,要做到的是感動別人,而不是藉機詆毀別人。
25.人處在成功時也就是他失敗的開始。
26.人真正的價值觀是要學習安心,不要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27.人的一生中必須學習二件事:
(1)當別人給予協助時要給予感恩
(2)增養人文素質。
28.藝術是沒有階級也不需代價的。
29.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盡情的體驗人生。
30.曾經有位醫生說過:在台灣學醫科我只學到了技術,當我到國外求學時我才學會了態度。
31.遇到挫折時,要學小妹妹對海星的態度。(在某一個颱風過後,老爺爺看到小妹妹一直在撿東西丟入大海中,喔!原來是海星啊!老爺爺就問了:「小妹妹啊!妳在做什麼呢?」小妹妹就說:「海星因為颱風而漂到岸上了,我要趕快救它,不然它會死。」老爺爺又說了:「小妹妹,地上的海星那麼多,妳是救不完的。小妹妹最後的回答是:「沒關係,因為我只要救了一隻海星,就已經是改變了一隻海星的未來,這對我來說就夠了。」」
32.找工作時是要看人家怎麼看妳的,而不是妳怎麼看公司。
33.就算沒工作也不要讓自己閒在家裡等待,可以去參加義工、充實自己…
34.為什麼要去當義工呢?
(1)學習一些自己的技能
(2)培養與不同類型的溝通的能力。
35.目前全球面對sras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它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36.將來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學歷的競爭,而是經驗的競爭。所以不要擔心自己學歷的不足,而是要找到自己的方向,所以實務經驗很重要。
37.台灣的學生缺乏一個深歷其境的感受,缺乏國際性的體驗,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視野的提升,找到自己的特色再著手去包裝。
38.付出最多的人,也是收穫最多的人。
2.如果找別人喜歡做的事,就無法可學到東西,如果找別人不喜歡做的事,將可學習到更多。
3.你要為自己創造一個良性的循環的機會。
4.人要具有反省的能力及重新思考的思維。
5.要深入一個文化,要先了解他們休閒時閒聊的話題。
6.在遇到困難時要具備有三個自我的能力:自我激勵、自我轉換、自我調節。
7.以前是時事造英雄的時代,現在則是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時代。
8.不保護就是一種保護,過度的保護反而是一種傷害。
9.台灣學生未來最大的競爭者:北大及印度人
10.現在已經是一個無界線的地域了,我們不能只把視野放在小小的台灣。
11.不要再等待了,別以為靠政治人物給的保證就可以改變國內環境,我們不應該總是等待,而是要自己尋找機會。
12.台灣的優勢:華語、美食~台灣很有優勢,只是沒有被包裝起來。
13.語言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橋樑。
14.台灣學生應多多參加青年旅遊,以體驗人生,開拓視野,因為台灣學生的視野狹隘了。
15.學生實習的目的最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我們要如何才能在產業中求生存。
16.早晚都要做的事,晚做不如早做。
17.會發生找錯工作的原因就是因為你不認識自己。
18.既然想當管理者,就要從基層做起。理由:
(1)管理者最好要有些基本技術
(2)可藉認識工作,尋找自己的喜好。
19.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只談今天及昨天的問題,不談未來的問題。(看新聞就知道了)
20.當你永遠都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時,你是失焦的,永遠看不到真相。(像金門要發展觀光,因以戰地風光為號召,不應學習台北有ktv、酒店等…)
21.溝通就是從異中求同。
22.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如果連重視形象的政治人物都做不到,一般人想要做到就更不容易了。
23.如果你想跟別人比大,你永遠是小的那一個,比不完的。
24.溝通是必須承認自己的缺點,佩服別人的優點,要做到的是感動別人,而不是藉機詆毀別人。
25.人處在成功時也就是他失敗的開始。
26.人真正的價值觀是要學習安心,不要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27.人的一生中必須學習二件事:
(1)當別人給予協助時要給予感恩
(2)增養人文素質。
28.藝術是沒有階級也不需代價的。
29.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盡情的體驗人生。
30.曾經有位醫生說過:在台灣學醫科我只學到了技術,當我到國外求學時我才學會了態度。
31.遇到挫折時,要學小妹妹對海星的態度。(在某一個颱風過後,老爺爺看到小妹妹一直在撿東西丟入大海中,喔!原來是海星啊!老爺爺就問了:「小妹妹啊!妳在做什麼呢?」小妹妹就說:「海星因為颱風而漂到岸上了,我要趕快救它,不然它會死。」老爺爺又說了:「小妹妹,地上的海星那麼多,妳是救不完的。小妹妹最後的回答是:「沒關係,因為我只要救了一隻海星,就已經是改變了一隻海星的未來,這對我來說就夠了。」」
32.找工作時是要看人家怎麼看妳的,而不是妳怎麼看公司。
33.就算沒工作也不要讓自己閒在家裡等待,可以去參加義工、充實自己…
34.為什麼要去當義工呢?
(1)學習一些自己的技能
(2)培養與不同類型的溝通的能力。
35.目前全球面對sras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它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36.將來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學歷的競爭,而是經驗的競爭。所以不要擔心自己學歷的不足,而是要找到自己的方向,所以實務經驗很重要。
37.台灣的學生缺乏一個深歷其境的感受,缺乏國際性的體驗,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視野的提升,找到自己的特色再著手去包裝。
38.付出最多的人,也是收穫最多的人。
[遠見] 理律,30億元的背叛與信任
Posted in 態度
2003 雜誌 12月號《遠見》雜誌獨家大調查
關鍵三十天 火線三十小時
理律,30億元的背叛與信任
輸在信任,也贏在信任。
一生打過無數仗的名律師陳長文、李念祖、劉紹樑……,因為員工涉嫌盜賣客戶託管股票30億元,讓理律幾乎破產,30億元的背叛,三十天的天人交戰,他們如何在信心、責任、時間三大危機中,再度用「信任」化解所有危機?
11月18日,剛好是理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陳長文六十歲生日,這個華人世界最知名的大律師,剛為自己打完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仗。
一個月前,驚爆理律員工劉偉杰盜賣客戶新帝公司(SanDisk)託管股票新台幣30億元,這個華人最大的事務所在完全無預警下,連錯愕都來不及,就必須進行「生死」談判。
大律師居然要為自己打仗,打得又是自己的未來,連做夢都想不到。由陳長文領導的「危機處理小組」,最後在二十四天內與新帝達成協議,賠償28億3200萬元度過難關(先賠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7億元)。
理律危機,輸在信任,也贏在信任。
30億元的背叛,很多人認為是理律的「信任」文化,讓劉偉杰有機可趁;但不可思議的是,在幾乎崩潰的信任危機中,理律居然沒有背棄信任,反而用長年對客戶、員工累積的「信任」,化解了危機。
10月9日,理律員工首次發現10月初才留職停薪的劉偉杰,涉嫌盜賣新帝的30億元股票,一路追查到10月14日,發現事態嚴重,「真是兵慌馬亂,我來理律十八年,從來沒有受到如此大的衝擊,」主攻公司法、公司治理的理律合夥人劉紹樑至今都不敢相信。
眼前的理律,第一要面對的是「信心危機」。
理律人最引以為傲的就是信任文化,但是劉偉杰卻濫用理律的信任,讓理律人根不知道該再相信什麼。
沒有信任的理律,怎麼活?要怨要恨要放棄?所有念頭閃過後,陳長文堅定地跟伙伴說,「我們原來是什麼,就是什麼。」
理律不能因為劉偉杰的背棄,背棄對人的信任,對客戶的信任,不管賠不賠得起,即使是30億的天文數字。
理律是因為信任,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律師事務所;因為信任,擁有中外上萬家客戶,國內所有重大金融及投資法規,幾乎都來自理律。
「沒有信任,就沒有理律,」陳長文說。
10月15日,理律資深合夥人徐小波和發言人蔣大中,正式對外宣布發生重大盜賣案情,各界嘩然。
當問題排山倒海而來,理律的「信任」招牌卻意外發生效果。不但得到員工全力支持,客戶的反映也出乎意外,不但沒有一個客戶跑掉,而且還有客戶願意簽四年約,助理律度過難關。 驚慌中,背後還有更大的「責任危機」。
在法律上,一般公司企業賠償,只負有限責任,律師卻要負無限責任。
無限責任就像掉進深淵。眼前兩條路:究竟是宣告破產關門大吉,還是勇敢承擔30億元的債務? 理律的合夥律師們陷入了天人交戰。
沒有一個律師不知道,選擇直接破產,損失絕對最小;如果要扛起責任,扛的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
雖然賠償金額高達30億元,五百個同仁站在一條船上,「因為我們知道,如果選擇逃避,就像劉偉杰一樣,我們的良心一輩子過不去,」李念祖說。
即使良心過得去,眼前馬上又出現更大的危機,30億元哪裡來?理律雖然很賺錢,平時責任準備金提撥高達九位數,超過1億元,但是面對巨額賠償,加上理虧,理律幾乎沒有談判籌碼。
即使案發了十多日,仍有同仁不敢置信地說,「我多希望明天早晨醒來,發現這只是一場惡夢。」
10月20日,理律開始最艱鉅的一場談判。這次不是為IBM、為SONY、為歐洲高鐵、為台灣國防部打仗,是要為自己上戰場。
「千頭萬緒湧上心頭,」陳長文說。
危機處理,第一要搶時間。
新帝是美國上市公司,面對如此龐 大的業外損失,必須要在期限內向美國證期會報告;對理律而言,如果不抓緊時間,解決債務問題,骨牌鎖效應下其他上萬客戶也可能一夕信心崩盤。
「雙方都是進退維谷,這場談判就像是華山論劍,必須要高手對招,」劉紹樑形容。
時間一分一秒過,新帝基於對股東負責,一定要在最短時間追討回最大的賠償利益;但是理律再有錢,也不可能一下子賠出30億元,拿不出30億元,理律一樣關門大吉。
拿不出30億元的理律,靠什麼賠?
在最後的關頭,雙方達成協議:在簽約第一時間內理律先賠2000萬美元,另外4500萬美元用信用狀作保證,分十六季、四年償還。
不足的1830萬美元,理律願意以十八年,每年提供100萬美元用在法律服務、公益慈善和教育上,以補償新帝的損失。
化解時間危機的居然也是信任。幾乎破產的理律,剩下的唯一資產就是多年在信任文化下累積的信譽,沒想到新帝居然認同「法律服務」及「公益慈善」這種無形資產,願意代抵做為賠償。
關鍵三十天 火線三十小時
理律,30億元的背叛與信任
輸在信任,也贏在信任。
一生打過無數仗的名律師陳長文、李念祖、劉紹樑……,因為員工涉嫌盜賣客戶託管股票30億元,讓理律幾乎破產,30億元的背叛,三十天的天人交戰,他們如何在信心、責任、時間三大危機中,再度用「信任」化解所有危機?
11月18日,剛好是理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陳長文六十歲生日,這個華人世界最知名的大律師,剛為自己打完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仗。
一個月前,驚爆理律員工劉偉杰盜賣客戶新帝公司(SanDisk)託管股票新台幣30億元,這個華人最大的事務所在完全無預警下,連錯愕都來不及,就必須進行「生死」談判。
大律師居然要為自己打仗,打得又是自己的未來,連做夢都想不到。由陳長文領導的「危機處理小組」,最後在二十四天內與新帝達成協議,賠償28億3200萬元度過難關(先賠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7億元)。
理律危機,輸在信任,也贏在信任。
30億元的背叛,很多人認為是理律的「信任」文化,讓劉偉杰有機可趁;但不可思議的是,在幾乎崩潰的信任危機中,理律居然沒有背棄信任,反而用長年對客戶、員工累積的「信任」,化解了危機。
10月9日,理律員工首次發現10月初才留職停薪的劉偉杰,涉嫌盜賣新帝的30億元股票,一路追查到10月14日,發現事態嚴重,「真是兵慌馬亂,我來理律十八年,從來沒有受到如此大的衝擊,」主攻公司法、公司治理的理律合夥人劉紹樑至今都不敢相信。
眼前的理律,第一要面對的是「信心危機」。
理律人最引以為傲的就是信任文化,但是劉偉杰卻濫用理律的信任,讓理律人根不知道該再相信什麼。
沒有信任的理律,怎麼活?要怨要恨要放棄?所有念頭閃過後,陳長文堅定地跟伙伴說,「我們原來是什麼,就是什麼。」
理律不能因為劉偉杰的背棄,背棄對人的信任,對客戶的信任,不管賠不賠得起,即使是30億的天文數字。
理律是因為信任,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律師事務所;因為信任,擁有中外上萬家客戶,國內所有重大金融及投資法規,幾乎都來自理律。
「沒有信任,就沒有理律,」陳長文說。
10月15日,理律資深合夥人徐小波和發言人蔣大中,正式對外宣布發生重大盜賣案情,各界嘩然。
當問題排山倒海而來,理律的「信任」招牌卻意外發生效果。不但得到員工全力支持,客戶的反映也出乎意外,不但沒有一個客戶跑掉,而且還有客戶願意簽四年約,助理律度過難關。 驚慌中,背後還有更大的「責任危機」。
在法律上,一般公司企業賠償,只負有限責任,律師卻要負無限責任。
無限責任就像掉進深淵。眼前兩條路:究竟是宣告破產關門大吉,還是勇敢承擔30億元的債務? 理律的合夥律師們陷入了天人交戰。
沒有一個律師不知道,選擇直接破產,損失絕對最小;如果要扛起責任,扛的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
雖然賠償金額高達30億元,五百個同仁站在一條船上,「因為我們知道,如果選擇逃避,就像劉偉杰一樣,我們的良心一輩子過不去,」李念祖說。
即使良心過得去,眼前馬上又出現更大的危機,30億元哪裡來?理律雖然很賺錢,平時責任準備金提撥高達九位數,超過1億元,但是面對巨額賠償,加上理虧,理律幾乎沒有談判籌碼。
即使案發了十多日,仍有同仁不敢置信地說,「我多希望明天早晨醒來,發現這只是一場惡夢。」
10月20日,理律開始最艱鉅的一場談判。這次不是為IBM、為SONY、為歐洲高鐵、為台灣國防部打仗,是要為自己上戰場。
「千頭萬緒湧上心頭,」陳長文說。
危機處理,第一要搶時間。
新帝是美國上市公司,面對如此龐 大的業外損失,必須要在期限內向美國證期會報告;對理律而言,如果不抓緊時間,解決債務問題,骨牌鎖效應下其他上萬客戶也可能一夕信心崩盤。
「雙方都是進退維谷,這場談判就像是華山論劍,必須要高手對招,」劉紹樑形容。
時間一分一秒過,新帝基於對股東負責,一定要在最短時間追討回最大的賠償利益;但是理律再有錢,也不可能一下子賠出30億元,拿不出30億元,理律一樣關門大吉。
拿不出30億元的理律,靠什麼賠?
在最後的關頭,雙方達成協議:在簽約第一時間內理律先賠2000萬美元,另外4500萬美元用信用狀作保證,分十六季、四年償還。
不足的1830萬美元,理律願意以十八年,每年提供100萬美元用在法律服務、公益慈善和教育上,以補償新帝的損失。
化解時間危機的居然也是信任。幾乎破產的理律,剩下的唯一資產就是多年在信任文化下累積的信譽,沒想到新帝居然認同「法律服務」及「公益慈善」這種無形資產,願意代抵做為賠償。
[就業情報雜誌] 強迫優退 35歲拉警報
Posted in 理財
June 07, 2005
(345期就業情報雜誌)
「幾波優退下來,現在同事們放眼看去,40多歲可說是『稀有動物』,50多歲更堪稱『瀕臨絕種動物』。想到自己隨時可能被優退,晚上就睡不著覺!」一位銀行高階主管說。
不久前,彰化銀行展開第五波優退,希望員工進一步年輕化,因為彰銀員工平均年齡「高達」41歲,其他民營銀行,如中信銀早就降到35歲,而同為三商銀的華南銀行、第一銀行,平均年齡都已降到30多歲。早年在銀行界,40歲是才剛開始被委以重任,接掌分行經理等職務的年紀,如今卻成為許多銀行人「工作壽命的終點」。
「優退」這兩個字,如今在報社聽得到,在政府機關聽得到,在科技大廠的生產線聽得到,在研究機構聽得到。最可怕的是,不要以為優退是衝著「中高齡」的「資深」員工而來,因為優退的年齡正在快速向下修正,4年前優退的對象還鎖定在50歲以上,如今矛頭已對準40歲以下。
不少企業採取幾波優退後,中高齡員工所剩寥寥無幾,最新的獵殺對象轉為:工作滿10年的「資深」員工。如果大學畢業就開始任職,工作滿10年也才不過32歲,原本以為退休還遠得很,想不到這麼早就來臨。工作壽命縮短到15年
現在,你只要年滿35歲,就要有進入優退「紅色警戒區」的心理準備。以五年級世代(34~44歲)來說,正好完全籠罩在優退的暴風半徑下。有人開玩笑說,五年級世代當年用學運逼退「國會老賊」,想不到自己這麼快也變成「職場老賊」。
主計處調查也顯示,國人的退休年齡,正在快速提前,民國86年有六成的工作者,可做到年滿60歲退休,91年跌落到四成。不妨做個世代對比。上一代不到18歲就開始工作,至少能做到滿60歲,「工作壽命」超過40年。這一代年輕人,在高學歷趨勢下,通常要到24歲才開始工作,很可能40歲不到就畫下休止符,「工作壽命」縮短到15年。
科技新貴退不起休如何在15年內,賺到一輩子所需要的錢?即使科技新貴,如今都有困難。從前許多科技工程師,都把退休年齡設定在40歲。因為技術進步太快、產品生命週期太短,細數歷年的科技股王,沒有一家能稱霸超過兩年。40歲如果不退休或轉換跑道,不僅技術跟不上時代,從事的行業也沒落了。因此,科技人忍受超長的工時、哪裡股票多就往哪裡跳槽,為的就是在40歲前賺足這輩子要用的錢。有些IC設計公司,因為員工提前退休的緣故,全公司平均年齡甚至只有28歲。但高科技的黃金時代過去了,本刊去年調查,只剩下4%的科技工程師,能財富無虞地40歲退休;但若不退休,有89%的工程師擔心自己的技術會落伍了,「進退兩難」成為許多工程師的寫照。
中年銀行員的悲歌
許多中年優退,都肇因於「生產力趕不上薪資」:一方面技能落伍脫節,一方面薪水過高。以銀行員工來說,兩者兼而有之。從前銀行用人有幾個特色:一是筆試掛帥,所以被錄取的人,以「會讀書考試型」居多。
其二,早年銀行屬於寡占事業,沒什麼競爭可言,行員只要不犯錯即可,因此喜歡用性格小心謹慎的人。
其三,從前櫃員與後台作業人員,佔了銀行員工的多數,工作被形容成是「橡皮圖章」,每天就是坐在冷氣房蓋一蓋章,也不用背負銷售業績壓力,薪水自動隨年資調升,做得愈久領得愈多。許多四、五年級的銀行員,就是這樣一路走來的。
然而,在金融割喉戰的今天,所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人才。現在銀行最急需第一線的商品銷售人員,能為業績衝鋒陷陣,具有積極進取的業務員性格,而不再像從前那種保守謹慎、被動等著客戶上門。如今銀行招募採取筆試者愈來愈少了,因為會考試不等於會賣商品。而前台銷售人員與後台作業人員也逐漸調整為1:1,後台作業人員不僅比例大幅縮減,而且也要扛下一定的銷售業績額度。在這種「全員業務員化」的趨勢下,很多傳統銀行員轉型不過來,再加上坐領高薪,不難理解為何銀行要大量招募六、七年級的業務新血,去取代四、五年級的老行員了。而在媒體業,則上演另一套優退戲碼。
新聞記者是典型「薑是老的辣」的行業,不論見識與人脈都要靠時間累積。全世界很少有像台灣這樣,把資深記者當成包袱,不少媒體老闆所盤算的是,「1個資深記者的薪水,等於3個新進記者」,因此優退老鳥記者、遞補菜鳥記者,兩手策略屢見不鮮。這種「人才反淘汰」的做法,要為台灣媒體的「弱智化」負很大責任。避開快速折舊的行業當媒體焦點都對準名模林志玲時,可曾想過另一位過氣的名模李珊珊?也才不過5、6年前,李珊珊還是月入五、六十萬元,倩影出現在亞洲各國時尚雜誌的封面人物,如今卻淪為靠政府救濟度日的貧民。
別以為只有模特兒行業,才會暴起暴落,職業壽命有如流星般短暫。科技業、銀行業、媒體業,哪個不是風光一時,如今不到40歲,就面臨沈重的退休壓力?反倒是許多樸實無華的傳統產業,職業壽命細水長流。在工作選擇上,未來一定要把「職業壽命」列為重點。如果年齡在這個行業是「負資產」,如果這個行業的「折舊」速度很快,即使薪資再高都要三思。同時要把理財當成一種「謀生能力」來培養,否則老闆可能只會養你15年。
(345期就業情報雜誌)
「幾波優退下來,現在同事們放眼看去,40多歲可說是『稀有動物』,50多歲更堪稱『瀕臨絕種動物』。想到自己隨時可能被優退,晚上就睡不著覺!」一位銀行高階主管說。
不久前,彰化銀行展開第五波優退,希望員工進一步年輕化,因為彰銀員工平均年齡「高達」41歲,其他民營銀行,如中信銀早就降到35歲,而同為三商銀的華南銀行、第一銀行,平均年齡都已降到30多歲。早年在銀行界,40歲是才剛開始被委以重任,接掌分行經理等職務的年紀,如今卻成為許多銀行人「工作壽命的終點」。
「優退」這兩個字,如今在報社聽得到,在政府機關聽得到,在科技大廠的生產線聽得到,在研究機構聽得到。最可怕的是,不要以為優退是衝著「中高齡」的「資深」員工而來,因為優退的年齡正在快速向下修正,4年前優退的對象還鎖定在50歲以上,如今矛頭已對準40歲以下。
不少企業採取幾波優退後,中高齡員工所剩寥寥無幾,最新的獵殺對象轉為:工作滿10年的「資深」員工。如果大學畢業就開始任職,工作滿10年也才不過32歲,原本以為退休還遠得很,想不到這麼早就來臨。工作壽命縮短到15年
現在,你只要年滿35歲,就要有進入優退「紅色警戒區」的心理準備。以五年級世代(34~44歲)來說,正好完全籠罩在優退的暴風半徑下。有人開玩笑說,五年級世代當年用學運逼退「國會老賊」,想不到自己這麼快也變成「職場老賊」。
主計處調查也顯示,國人的退休年齡,正在快速提前,民國86年有六成的工作者,可做到年滿60歲退休,91年跌落到四成。不妨做個世代對比。上一代不到18歲就開始工作,至少能做到滿60歲,「工作壽命」超過40年。這一代年輕人,在高學歷趨勢下,通常要到24歲才開始工作,很可能40歲不到就畫下休止符,「工作壽命」縮短到15年。
科技新貴退不起休如何在15年內,賺到一輩子所需要的錢?即使科技新貴,如今都有困難。從前許多科技工程師,都把退休年齡設定在40歲。因為技術進步太快、產品生命週期太短,細數歷年的科技股王,沒有一家能稱霸超過兩年。40歲如果不退休或轉換跑道,不僅技術跟不上時代,從事的行業也沒落了。因此,科技人忍受超長的工時、哪裡股票多就往哪裡跳槽,為的就是在40歲前賺足這輩子要用的錢。有些IC設計公司,因為員工提前退休的緣故,全公司平均年齡甚至只有28歲。但高科技的黃金時代過去了,本刊去年調查,只剩下4%的科技工程師,能財富無虞地40歲退休;但若不退休,有89%的工程師擔心自己的技術會落伍了,「進退兩難」成為許多工程師的寫照。
中年銀行員的悲歌
許多中年優退,都肇因於「生產力趕不上薪資」:一方面技能落伍脫節,一方面薪水過高。以銀行員工來說,兩者兼而有之。從前銀行用人有幾個特色:一是筆試掛帥,所以被錄取的人,以「會讀書考試型」居多。
其二,早年銀行屬於寡占事業,沒什麼競爭可言,行員只要不犯錯即可,因此喜歡用性格小心謹慎的人。
其三,從前櫃員與後台作業人員,佔了銀行員工的多數,工作被形容成是「橡皮圖章」,每天就是坐在冷氣房蓋一蓋章,也不用背負銷售業績壓力,薪水自動隨年資調升,做得愈久領得愈多。許多四、五年級的銀行員,就是這樣一路走來的。
然而,在金融割喉戰的今天,所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人才。現在銀行最急需第一線的商品銷售人員,能為業績衝鋒陷陣,具有積極進取的業務員性格,而不再像從前那種保守謹慎、被動等著客戶上門。如今銀行招募採取筆試者愈來愈少了,因為會考試不等於會賣商品。而前台銷售人員與後台作業人員也逐漸調整為1:1,後台作業人員不僅比例大幅縮減,而且也要扛下一定的銷售業績額度。在這種「全員業務員化」的趨勢下,很多傳統銀行員轉型不過來,再加上坐領高薪,不難理解為何銀行要大量招募六、七年級的業務新血,去取代四、五年級的老行員了。而在媒體業,則上演另一套優退戲碼。
新聞記者是典型「薑是老的辣」的行業,不論見識與人脈都要靠時間累積。全世界很少有像台灣這樣,把資深記者當成包袱,不少媒體老闆所盤算的是,「1個資深記者的薪水,等於3個新進記者」,因此優退老鳥記者、遞補菜鳥記者,兩手策略屢見不鮮。這種「人才反淘汰」的做法,要為台灣媒體的「弱智化」負很大責任。避開快速折舊的行業當媒體焦點都對準名模林志玲時,可曾想過另一位過氣的名模李珊珊?也才不過5、6年前,李珊珊還是月入五、六十萬元,倩影出現在亞洲各國時尚雜誌的封面人物,如今卻淪為靠政府救濟度日的貧民。
別以為只有模特兒行業,才會暴起暴落,職業壽命有如流星般短暫。科技業、銀行業、媒體業,哪個不是風光一時,如今不到40歲,就面臨沈重的退休壓力?反倒是許多樸實無華的傳統產業,職業壽命細水長流。在工作選擇上,未來一定要把「職業壽命」列為重點。如果年齡在這個行業是「負資產」,如果這個行業的「折舊」速度很快,即使薪資再高都要三思。同時要把理財當成一種「謀生能力」來培養,否則老闆可能只會養你15年。
[錢雜誌] 「優退」風起,上班生涯只到四○歲
Posted in 理財
2005年04月10日(創業二)
本文轉載自 錢雜誌 第 220 期
小心!你可能隨時失業。
主要是近幾年,隨著產業環境的改變,「優退」已經不再是個新名詞,但是已轉變為「強迫優先退休」,各個行業的資深上班族都可能面對這個問題,甚至是過去稱為金飯碗公務人員、銀行行員等,也無一倖免。
就以政府組織為例,預估隨著明年元月組織改造上路,屆時退休制度一定也會變革,退休俸可能不像以前優渥,所以今年公務人員將出現大批的退休人潮。
而銀行業經過這幾年的購併、組織改造,也持續進行優退,像是三商銀、中信銀員工平均退休年齡降到四○歲以下。其他如科技業、媒體業等,甚至學術研究機構也都鼓勵優退,希望降低員工平均年齡,不僅讓組織年輕化,更直接的好處是降低資深員工帶來的人力成本。
所以有媒體指出,過去二、三、四年級生,往往在十八歲左右就開始工作,到六○歲退休時,上班生涯已超過四○年,但是優退風興起,現在三、四○多歲的五年級生,已變成主要優退對象,而六、七年級生,在高學歷的趨勢下,通常到二十四歲才開始工作,未來卻可能不到四○歲就必須退休,每個人的工作壽命大縮短成十五年,可憐的上班族必須在有限的工作生涯中,設法賺到一輩子所需要的錢!
本文轉載自 錢雜誌 第 220 期
小心!你可能隨時失業。
主要是近幾年,隨著產業環境的改變,「優退」已經不再是個新名詞,但是已轉變為「強迫優先退休」,各個行業的資深上班族都可能面對這個問題,甚至是過去稱為金飯碗公務人員、銀行行員等,也無一倖免。
就以政府組織為例,預估隨著明年元月組織改造上路,屆時退休制度一定也會變革,退休俸可能不像以前優渥,所以今年公務人員將出現大批的退休人潮。
而銀行業經過這幾年的購併、組織改造,也持續進行優退,像是三商銀、中信銀員工平均退休年齡降到四○歲以下。其他如科技業、媒體業等,甚至學術研究機構也都鼓勵優退,希望降低員工平均年齡,不僅讓組織年輕化,更直接的好處是降低資深員工帶來的人力成本。
所以有媒體指出,過去二、三、四年級生,往往在十八歲左右就開始工作,到六○歲退休時,上班生涯已超過四○年,但是優退風興起,現在三、四○多歲的五年級生,已變成主要優退對象,而六、七年級生,在高學歷的趨勢下,通常到二十四歲才開始工作,未來卻可能不到四○歲就必須退休,每個人的工作壽命大縮短成十五年,可憐的上班族必須在有限的工作生涯中,設法賺到一輩子所需要的錢!
[工商時報] 台糖今年要勸退千人
Posted in 理財
2006.03.20 工商時報
陳惠珍/台南報導
雖然南科、南科工等科技城,相繼傳出人力不足,然而老字號的公司,卻一再關廠優退人力編制,繼台南紡織公司將縮減一百五十名人力,總部已搬遷至台南市的台糖公司,預定今年第二季起,鎖定「三高」員工,預計再資退一千名人手,裁減的幅度將達二○%以上。
伴隨科技廠不斷在台南投產,雲嘉南就業輔導中心馬不停蹄地在舊曆年後,為廠商們辦場徵才,日前才舉辦的二○○六年南部就業博覽會,再創下參與廠商家數最多,與徵才攤位最多等新紀錄。
然而在一片缺工的聲浪中,知名的台南紡織公司,董事會已於日前,通過將關閉太子二廠,並優退一百五十名員工;據悉,台糖公司內部也積極評估,要在今年度以高於勞基法的保障福利,鼓勵員工們申請提早退休。
台糖目前總員工數四千九百四十一人,預定今年四月間公布退休優惠方案,勸退一千名員工,並先鎖訂在「三高」,也就是年紀高、薪水高,以及服務年資高的族群。
台糖表示,今年營業目標是本業僅約虧損三億元,包括量販虧損三億九千八百萬元、砂糖虧損三億元,而生技部門獲利一千四百餘萬元、油品賺一千五百萬元、畜殖賺八千萬元,精緻農業獲利五百萬元,休閒遊憩獲利二億七千八百萬餘元,商品行銷賺一千一百萬餘元,總計虧損二億九千四百萬餘元,今年至今,精農、油品與休閒遊憩等三個事業部門,都已有盈餘。
陳惠珍/台南報導
雖然南科、南科工等科技城,相繼傳出人力不足,然而老字號的公司,卻一再關廠優退人力編制,繼台南紡織公司將縮減一百五十名人力,總部已搬遷至台南市的台糖公司,預定今年第二季起,鎖定「三高」員工,預計再資退一千名人手,裁減的幅度將達二○%以上。
伴隨科技廠不斷在台南投產,雲嘉南就業輔導中心馬不停蹄地在舊曆年後,為廠商們辦場徵才,日前才舉辦的二○○六年南部就業博覽會,再創下參與廠商家數最多,與徵才攤位最多等新紀錄。
然而在一片缺工的聲浪中,知名的台南紡織公司,董事會已於日前,通過將關閉太子二廠,並優退一百五十名員工;據悉,台糖公司內部也積極評估,要在今年度以高於勞基法的保障福利,鼓勵員工們申請提早退休。
台糖目前總員工數四千九百四十一人,預定今年四月間公布退休優惠方案,勸退一千名員工,並先鎖訂在「三高」,也就是年紀高、薪水高,以及服務年資高的族群。
台糖表示,今年營業目標是本業僅約虧損三億元,包括量販虧損三億九千八百萬元、砂糖虧損三億元,而生技部門獲利一千四百餘萬元、油品賺一千五百萬元、畜殖賺八千萬元,精緻農業獲利五百萬元,休閒遊憩獲利二億七千八百萬餘元,商品行銷賺一千一百萬餘元,總計虧損二億九千四百萬餘元,今年至今,精農、油品與休閒遊憩等三個事業部門,都已有盈餘。
[Smart智富月刊] 保險公司不會告訴你的8大理賠申請技巧
Posted in 保險
【主題學習】保險公司不會告訴你的8大理賠申請技巧
花錢買保險,當然是希望將來若不幸發生事故時,理賠金可以派上用場。但是保險的理賠爭議不斷,尤其是醫療險,並不是有保就有賠,不免讓民眾擔憂,繳了保費卻無法獲得保障。其實,只要建立基礎知識,搞懂常見的理賠爭議,就能夠據理力爭,不被保險公司「唬弄」。以下介紹幾個常見的醫療險爭議與爭取理賠金的技巧。
〈爭議1〉住院理賠日額少1天
案例:阿潘因為車禍住院,第3天才出院休養,在申請日額型住院醫療險的理賠後,發現保險公司只理賠2天,保險公司的說法是阿潘只住院2個晚上,因此只理賠2天日額補償金。
威盛保經公司投資理財部經理賴慧珠表示,如果是投保實支實付型醫療險,保險公司依照「醫療單據」來理賠,就不會出現上述爭議,日額型住院醫療險便常出現上述爭議。
保險公司的理賠依據是從「就醫診斷書」上醫生所撰寫的住院天數來給付,因此像阿潘的情況是第1、2天住院,第3天白天出院,若醫師診斷書上寫2天,就是理賠2天日額,除非可以跟醫師特別情商,寫成3天,或是標註從8月12日住院至月14日,保險公司才會理賠3天日額。
〈爭議2〉到急診室吊點滴,卻不理賠急診津貼
案例:阿寶得了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到醫院急診室吊點滴,3、4個小時後才回家休息。向保險公司申請急診津貼理賠時,卻被以「不符合理賠條件」為由而拒賠。
一般保險公司對於「急診」的定義是指在急診室待超過6小時以上,才算符合申請急診津貼的條件;或是待超過12個小時以上,就算等同住院,可以請領住院日額津貼。以阿寶的情況來看,並不符合申請門檻。賴慧珠表示,這些相關說明都可以在保單條款中找到,如果想要請領這些保險津貼,就得「想辦法」在急診室待超過一定時數以上,然後請醫生開立診斷證明,敘述從幾點幾分入院,幾點幾分離院,才能申請相關給付。
〈爭議3〉既有病史被列為理賠除外責任
案例:阿康有胃潰瘍,因此在投保時,被保險公司要求加費承保,條款上還把胃潰瘍與可能併發之疾病列為除外責任,阿康覺得很不公平,保險公司多收他3成保費,除外責任還一堆,那不如不保。
中國人壽理賠部經理蔡榮杰表示,阿康的情況很常見,但也不是從此就無翻身機會。只要在投保後的2年內,胃潰瘍都未復發,阿康可以主動到醫院做體健,由醫師判斷是否已經恢復健康,並開具診斷證明書。阿康只要拿這份診斷證明,並填寫契約變更申請書,便可以向保險公司要求把胃潰瘍與可能併發症的除外責任刪除。
〈爭議4〉癌症併發症不予理賠
案例:阿美得了子宮頸癌,摘除子宮後,膀胱會下垂,必須定期作復健。但在申請相關費用時,保險公司卻以「癌症後遺症不予理賠」的理由拒賠。
一般民眾常誤以為,只要我得了癌症,所有跟癌症相關的治療,保險公司就應該賠,因此「防癌險理不理賠併發症或後遺症」也是常見的糾紛,這在保單條款中已解釋清楚,有些保單會賠,有些保單則規定必須是直接針對癌症的治療,保險公司才會理賠。因此民眾還是要看看自己的保單條款,是否將併發症或後遺症除外。
〈爭議5〉先天疾病不理賠
案例:阿珠在孩子一出生後就幫他投保,孩子在3歲時因為疝氣而住院開刀,阿珠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時,保險公司卻因「該病屬於先天性疾病,不在理賠範圍中」,拒絕理賠。
由於阿珠的小孩是在3歲才發現有疝氣,因此在出生投保時,並不知道有此情形。因此,阿珠可以向醫院調閱小孩出生時的健康檢查表等相關證據,證明出生時並未檢查出與先天疾病相關症狀,阿珠也非惡意隱瞞小孩病情,向保險公司申訴,或向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申請調停,這樣便能提高理賠的成功率。
〈爭議6〉走路意外扭到腳,意外醫療險卻不理賠
案例:阿亮習慣邊走路邊聽MP3,有天為了閃躲疾行而過的機車,不小心跌倒而扭傷腳踝。他跟保險公司申請意外醫療給付時,卻被拒絕,感到很不服氣。
台灣人壽商品企畫部專案經理王永才表示,意外險的理賠定義很明確,只要是外來、突發、非細菌感染而導致的意外,引起的醫療行為,均可申請醫療理賠。因此,以阿亮的情況來看,應該可以獲得理賠。
阿亮之所以被拒,原因就是診斷證明書上的措辭,被醫生寫成「扭傷」而非「挫扭傷」。在保險公司的認定中,扭傷屬於自力所造成的,而非外力,例如走路扭到或是閃到腰,並不符合意外險「外來、突發」的理賠條件,因此下次碰到類似狀況時,不管是否真的是外力所造成,診斷證明書上只要有「挫扭傷」的字眼,就能符合意外醫療險理賠條件。
〈爭議7〉內視鏡切除膽囊,卻無法理賠手術金
案例:阿清前一陣子做了膽囊切除手術,由於現在醫學發達,因此只要做內視鏡清除處理,並不需要真的開刀。不過,保險公司卻不願理賠手術津貼,原因便是阿清「並未實際開刀手術治療」。
除了內視鏡治療外,雷射治療算不算手術?也是常見的爭議。內視鏡或是雷射治療是否算「手術」,可否申請理賠?保險公司間彼此見解不一。
有的保險公司認為一定要動刀、要流血才叫手術;有的保險公司彈性較大,認為只要保戶申請理賠的頻率不高,也有治療之實,便可比照開刀手術給予理賠。
賴慧珠強調,民眾想要提高理賠勝算,關鍵就在於「診斷證明書的寫法」。民眾最好事前告知醫師未來有申請醫療險給付的需要,請醫師在診斷證明書上的描述字眼盡量「詳述」,例如將「內視鏡切除膽囊」,詳細描述成「以內視鏡處理手術做膽囊切除」,只要在診斷證明書上有寫到「手術」字眼,保險公司便比較沒有立場刁難你。
〈爭議8〉被醫師證明罹患乳癌,保險公司卻要求保戶提出「病理切片」報告
案例:阿芬覺得胸部有不明硬塊,到醫院照了胸部超音波與相關檢驗後,證實是屬於惡性腫瘤,必須積極治療。阿芬在向保險公司申請初次罹癌保險金時,卻被保險公司要求要提出「病理組織切片」報告,才能核准理賠。
根據防癌險的保單條款,保戶在申請相關理賠時,都必須檢附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報告單,但隨著醫療進步,有些癌症已經可以透過精密的檢驗,即使不需病理組織切片檢查,也能確定為惡性腫瘤。此時,保戶可以主張「診斷證明書上確定罹癌」,即使不附上病理切片報告,也能要求保險公司理賠嗎?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可能還是沒辦法成功申請理賠。因為保險公司是依照「保單條款」行事,且認定保戶也認同保單條款上的相關說明而簽名、投保,因此如果阿芬不提出病理切片報告,保險公司可以不賠。
只不過,在實務上,罹癌後需要做相關的放射線治療,或定期回門診追蹤,嚴重者也要開刀切除病變組織,在治療的過程中,保單便會理賠相關醫療支出。
花錢買保險,當然是希望將來若不幸發生事故時,理賠金可以派上用場。但是保險的理賠爭議不斷,尤其是醫療險,並不是有保就有賠,不免讓民眾擔憂,繳了保費卻無法獲得保障。其實,只要建立基礎知識,搞懂常見的理賠爭議,就能夠據理力爭,不被保險公司「唬弄」。以下介紹幾個常見的醫療險爭議與爭取理賠金的技巧。
〈爭議1〉住院理賠日額少1天
案例:阿潘因為車禍住院,第3天才出院休養,在申請日額型住院醫療險的理賠後,發現保險公司只理賠2天,保險公司的說法是阿潘只住院2個晚上,因此只理賠2天日額補償金。
威盛保經公司投資理財部經理賴慧珠表示,如果是投保實支實付型醫療險,保險公司依照「醫療單據」來理賠,就不會出現上述爭議,日額型住院醫療險便常出現上述爭議。
保險公司的理賠依據是從「就醫診斷書」上醫生所撰寫的住院天數來給付,因此像阿潘的情況是第1、2天住院,第3天白天出院,若醫師診斷書上寫2天,就是理賠2天日額,除非可以跟醫師特別情商,寫成3天,或是標註從8月12日住院至月14日,保險公司才會理賠3天日額。
〈爭議2〉到急診室吊點滴,卻不理賠急診津貼
案例:阿寶得了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到醫院急診室吊點滴,3、4個小時後才回家休息。向保險公司申請急診津貼理賠時,卻被以「不符合理賠條件」為由而拒賠。
一般保險公司對於「急診」的定義是指在急診室待超過6小時以上,才算符合申請急診津貼的條件;或是待超過12個小時以上,就算等同住院,可以請領住院日額津貼。以阿寶的情況來看,並不符合申請門檻。賴慧珠表示,這些相關說明都可以在保單條款中找到,如果想要請領這些保險津貼,就得「想辦法」在急診室待超過一定時數以上,然後請醫生開立診斷證明,敘述從幾點幾分入院,幾點幾分離院,才能申請相關給付。
〈爭議3〉既有病史被列為理賠除外責任
案例:阿康有胃潰瘍,因此在投保時,被保險公司要求加費承保,條款上還把胃潰瘍與可能併發之疾病列為除外責任,阿康覺得很不公平,保險公司多收他3成保費,除外責任還一堆,那不如不保。
中國人壽理賠部經理蔡榮杰表示,阿康的情況很常見,但也不是從此就無翻身機會。只要在投保後的2年內,胃潰瘍都未復發,阿康可以主動到醫院做體健,由醫師判斷是否已經恢復健康,並開具診斷證明書。阿康只要拿這份診斷證明,並填寫契約變更申請書,便可以向保險公司要求把胃潰瘍與可能併發症的除外責任刪除。
〈爭議4〉癌症併發症不予理賠
案例:阿美得了子宮頸癌,摘除子宮後,膀胱會下垂,必須定期作復健。但在申請相關費用時,保險公司卻以「癌症後遺症不予理賠」的理由拒賠。
一般民眾常誤以為,只要我得了癌症,所有跟癌症相關的治療,保險公司就應該賠,因此「防癌險理不理賠併發症或後遺症」也是常見的糾紛,這在保單條款中已解釋清楚,有些保單會賠,有些保單則規定必須是直接針對癌症的治療,保險公司才會理賠。因此民眾還是要看看自己的保單條款,是否將併發症或後遺症除外。
〈爭議5〉先天疾病不理賠
案例:阿珠在孩子一出生後就幫他投保,孩子在3歲時因為疝氣而住院開刀,阿珠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時,保險公司卻因「該病屬於先天性疾病,不在理賠範圍中」,拒絕理賠。
由於阿珠的小孩是在3歲才發現有疝氣,因此在出生投保時,並不知道有此情形。因此,阿珠可以向醫院調閱小孩出生時的健康檢查表等相關證據,證明出生時並未檢查出與先天疾病相關症狀,阿珠也非惡意隱瞞小孩病情,向保險公司申訴,或向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申請調停,這樣便能提高理賠的成功率。
〈爭議6〉走路意外扭到腳,意外醫療險卻不理賠
案例:阿亮習慣邊走路邊聽MP3,有天為了閃躲疾行而過的機車,不小心跌倒而扭傷腳踝。他跟保險公司申請意外醫療給付時,卻被拒絕,感到很不服氣。
台灣人壽商品企畫部專案經理王永才表示,意外險的理賠定義很明確,只要是外來、突發、非細菌感染而導致的意外,引起的醫療行為,均可申請醫療理賠。因此,以阿亮的情況來看,應該可以獲得理賠。
阿亮之所以被拒,原因就是診斷證明書上的措辭,被醫生寫成「扭傷」而非「挫扭傷」。在保險公司的認定中,扭傷屬於自力所造成的,而非外力,例如走路扭到或是閃到腰,並不符合意外險「外來、突發」的理賠條件,因此下次碰到類似狀況時,不管是否真的是外力所造成,診斷證明書上只要有「挫扭傷」的字眼,就能符合意外醫療險理賠條件。
〈爭議7〉內視鏡切除膽囊,卻無法理賠手術金
案例:阿清前一陣子做了膽囊切除手術,由於現在醫學發達,因此只要做內視鏡清除處理,並不需要真的開刀。不過,保險公司卻不願理賠手術津貼,原因便是阿清「並未實際開刀手術治療」。
除了內視鏡治療外,雷射治療算不算手術?也是常見的爭議。內視鏡或是雷射治療是否算「手術」,可否申請理賠?保險公司間彼此見解不一。
有的保險公司認為一定要動刀、要流血才叫手術;有的保險公司彈性較大,認為只要保戶申請理賠的頻率不高,也有治療之實,便可比照開刀手術給予理賠。
賴慧珠強調,民眾想要提高理賠勝算,關鍵就在於「診斷證明書的寫法」。民眾最好事前告知醫師未來有申請醫療險給付的需要,請醫師在診斷證明書上的描述字眼盡量「詳述」,例如將「內視鏡切除膽囊」,詳細描述成「以內視鏡處理手術做膽囊切除」,只要在診斷證明書上有寫到「手術」字眼,保險公司便比較沒有立場刁難你。
〈爭議8〉被醫師證明罹患乳癌,保險公司卻要求保戶提出「病理切片」報告
案例:阿芬覺得胸部有不明硬塊,到醫院照了胸部超音波與相關檢驗後,證實是屬於惡性腫瘤,必須積極治療。阿芬在向保險公司申請初次罹癌保險金時,卻被保險公司要求要提出「病理組織切片」報告,才能核准理賠。
根據防癌險的保單條款,保戶在申請相關理賠時,都必須檢附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報告單,但隨著醫療進步,有些癌症已經可以透過精密的檢驗,即使不需病理組織切片檢查,也能確定為惡性腫瘤。此時,保戶可以主張「診斷證明書上確定罹癌」,即使不附上病理切片報告,也能要求保險公司理賠嗎?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可能還是沒辦法成功申請理賠。因為保險公司是依照「保單條款」行事,且認定保戶也認同保單條款上的相關說明而簽名、投保,因此如果阿芬不提出病理切片報告,保險公司可以不賠。
只不過,在實務上,罹癌後需要做相關的放射線治療,或定期回門診追蹤,嚴重者也要開刀切除病變組織,在治療的過程中,保單便會理賠相關醫療支出。
帶病投保拼兩年,保險公司一定要賠?!
Posted in 保險
買保險的時候,一般保險業務員都會詢問保戶身體是否健康、過去曾否有病史?
也有很多業務面對保戶帶病投保時,建議不要誠實告知,
只要投保後兩年內不要有病例,或是被保險公司查到,
兩年以後若需要理賠,保險公司不管怎樣都得理賠。
聽起來,感覺業務員很貼心,站在保戶的角度為保戶著想。
但是,這樣真的行的通嗎?
根據 保險法 第64條 據實說明義務及違反之法律效力
第一款
訂立契約時,要保人(就是付保費買保險的人)對於保險人(就是保險公司)之書面詢問,應(就是必須的意思)據實說明。
所以投保時要據實告知,這是法律規定的,如果保險業務員建議不實告知,就是唆使你違法!
第二款
要保人故意隱匿,或因過失遺漏(就是不管有意無意),或為不實之說明,足以變更或減少保險人對於危險之估計者,
保險人得解除契約;其危險發生後亦同。(不管事情發生與否,都能解除契約!)
但要保人證明危險之發生未基於其說明或未說明之事實時,不在此限。
(要保人要自己舉證,理賠事項與他未告知的部分完全無關,法庭流傳一句話: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第三款(來囉,就是業務員最常用的一條)
前項解除契約權,自保險人知有解除之原因後,經過一個月不行使而消滅;
或契約訂立後經過二年,即有可以解除之原因,亦不得解除契約。
以上條款為保險基本條款,涵蓋所有險種!
請仔細研讀第三款,有沒有任何字眼規定:保險公司一定要賠?
什麼意思?
如果我帶心臟病投保醫療險未據實告知,經過二年後,保險公司不能解除我的醫療險契約,
但針對心臟病或是肇因於心臟病的醫療費用,保險公司可以因為要保人未告知而拒賠。
(除非要保人可以舉證投保時並無心臟病,或是投保後心臟病完全康復,後來的心臟病是新得到的)
而對於在保險範圍內的非心臟病的醫療費用,保險公司就必須負起理賠的義務了(契約其他仍然有效,不得解除)。
除了保險法64條,還要注意針對醫療險的特別法條保險法127條.
保險法127條:
保險契約訂立時,被保險人已在疾病或姙娠情況中者,保險人對是項疾病或分娩,不負給付保險金額之責任。
本法條不受保險法64條第三項的限制。也就是說:針對醫療險只要帶病投保,不管多久,保險公司都可以不賠的。
但是,投保時帶病投保,投保後經過一段時間病症痊癒,
再過一段時間再次罹患該疾病,那麼這次的理賠是否絕對沒有賠,那就要個別討論了。
所以,言歸正傳,
買保險時,一定要誠實告之,保險公司會斟酌情況處理,看是要承保、加費承保、延後承保或是拒保。
不管結果怎樣,都比保了以後,當需要申請理賠,保險公司卻不賠的時候的心情來的好。
很多保險糾紛也是這樣來的。
另外,很多業務說拼兩年拼兩年,
目前的醫療險有分終身醫療跟定期醫療,
定期醫療是每年簽約一次,( 為了方便,保險公司續年度直接收保費,沒有再另外重新簽保單 )
每年都簽一次,何來的拼兩年?
慎選保險業務員是保險理財必需的關鍵因素,
當保險無法保險的時候,受害的絕對是自己!
參考資料來源:http://www.andy88club.com.tw 理財老爸
也有很多業務面對保戶帶病投保時,建議不要誠實告知,
只要投保後兩年內不要有病例,或是被保險公司查到,
兩年以後若需要理賠,保險公司不管怎樣都得理賠。
聽起來,感覺業務員很貼心,站在保戶的角度為保戶著想。
但是,這樣真的行的通嗎?
根據 保險法 第64條 據實說明義務及違反之法律效力
第一款
訂立契約時,要保人(就是付保費買保險的人)對於保險人(就是保險公司)之書面詢問,應(就是必須的意思)據實說明。
所以投保時要據實告知,這是法律規定的,如果保險業務員建議不實告知,就是唆使你違法!
第二款
要保人故意隱匿,或因過失遺漏(就是不管有意無意),或為不實之說明,足以變更或減少保險人對於危險之估計者,
保險人得解除契約;其危險發生後亦同。(不管事情發生與否,都能解除契約!)
但要保人證明危險之發生未基於其說明或未說明之事實時,不在此限。
(要保人要自己舉證,理賠事項與他未告知的部分完全無關,法庭流傳一句話: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第三款(來囉,就是業務員最常用的一條)
前項解除契約權,自保險人知有解除之原因後,經過一個月不行使而消滅;
或契約訂立後經過二年,即有可以解除之原因,亦不得解除契約。
以上條款為保險基本條款,涵蓋所有險種!
請仔細研讀第三款,有沒有任何字眼規定:保險公司一定要賠?
什麼意思?
如果我帶心臟病投保醫療險未據實告知,經過二年後,保險公司不能解除我的醫療險契約,
但針對心臟病或是肇因於心臟病的醫療費用,保險公司可以因為要保人未告知而拒賠。
(除非要保人可以舉證投保時並無心臟病,或是投保後心臟病完全康復,後來的心臟病是新得到的)
而對於在保險範圍內的非心臟病的醫療費用,保險公司就必須負起理賠的義務了(契約其他仍然有效,不得解除)。
除了保險法64條,還要注意針對醫療險的特別法條保險法127條.
保險法127條:
保險契約訂立時,被保險人已在疾病或姙娠情況中者,保險人對是項疾病或分娩,不負給付保險金額之責任。
本法條不受保險法64條第三項的限制。也就是說:針對醫療險只要帶病投保,不管多久,保險公司都可以不賠的。
但是,投保時帶病投保,投保後經過一段時間病症痊癒,
再過一段時間再次罹患該疾病,那麼這次的理賠是否絕對沒有賠,那就要個別討論了。
所以,言歸正傳,
買保險時,一定要誠實告之,保險公司會斟酌情況處理,看是要承保、加費承保、延後承保或是拒保。
不管結果怎樣,都比保了以後,當需要申請理賠,保險公司卻不賠的時候的心情來的好。
很多保險糾紛也是這樣來的。
另外,很多業務說拼兩年拼兩年,
目前的醫療險有分終身醫療跟定期醫療,
定期醫療是每年簽約一次,( 為了方便,保險公司續年度直接收保費,沒有再另外重新簽保單 )
每年都簽一次,何來的拼兩年?
慎選保險業務員是保險理財必需的關鍵因素,
當保險無法保險的時候,受害的絕對是自己!
參考資料來源:http://www.andy88club.com.tw 理財老爸
小間的保險公司到底穩不穩?
Posted in 保險
有些朋友常會問我一個同樣的問題:小間的保險公司,穩嗎?會不會倒呀?
有些保險公司的業務,也常會拿自己公司的規模當招牌來打壓友家的競爭。
反過來想:那大間的保險公司,就比較穩、比較不會倒嗎?
舉個例,
A保險公司:資產2000億,負債1900億,未來潛在負債2兆。
請問這間公司你覺得穩定嗎?
再舉個例,
B保險公司:資產2兆,負債1.9兆,未來潛在負債200兆。
這間公司規模更大,請問你覺得穩定嗎?
我想,沒有人會認為這兩間是穩定的,
有人會問,為什麼負債那麼多?為什麼未來潛在負債那麼多錢?
有買過保險的應該都知道"責任準備金",它既是保險公司的資產,也是負債。
假設每個人每年繳1萬元的保費,繳20年終身保障100萬,
也就是說,保險公司收了每個人20萬的保費,未來某時間點就必須支付100萬的理賠。
所以,這是未來一定會花的錢。
這兩個例子,分別是從兩間國內大型知名保險公司官網上的資訊公開所查到的數字。
有保險公司號稱自己資產有多少多少,
結果仔細看資產負債表後,發現資本額也才多少,其他多出來的錢是保戶的錢,而非全是公司經營所得。
有保險公司會號稱自己是外商公司,有老外撐腰,
結果仔細看股東持股比例,發現外商持股不到40%,竟然就自稱是美商公司,
根據公司法,如果這間保險公司發生虧損,外商可以把投資的錢虧掉就算了,而不需為了實現保戶的承諾再多拿出錢來。
這些數據,只要點進保險公司的首頁,找"資訊公開",就都可以查到。
有些東西,搞不好連保險公司的業務都不知道,
但這也不能怪她們,因為公司的訓練課程不會把這些放進來。
所以下次若有業務跟你說自己公司怎樣怎樣,不妨可以上網查查看。
言歸正傳,所以"小間的公司比較不穩嗎?"
哪間公司,不是一開始都從小規模慢慢努力經營做大的?
有些保險公司從來沒聽過,不代表它的保單就一定不好,或是沒有名氣的公司,搞不好人家很有名,只是我們孤陋寡聞。
但是不論公司的規模大或小,對客戶的承諾是一定要實現的。
為了對客戶的承諾,有些保險公司收到保費之後會把風險再轉嫁給其他"再保險公司",
例如收了保戶一萬元的保費,公司自己留三千,剩下七千再拿去跟再保險公司簽約,當理賠發生的時候,再保公司也要拿出錢一起承擔。
我個人認為這才是對客戶的一個保障。
各位可以上網查查自己投保的保險公司有沒有再保公司的協助["資訊公開"裡的"主要再保險人"即可以查到],
我想,與其想公司穩不穩,不如看看公司為了要實現承諾做了多少。
題外話,
前陣子"理賠無上限"要停賣的效應,很多人搶購"理賠無上限的終身醫療",
其中有間保險公司的終身醫療很受歡迎,
終身醫療險不像壽險好抓機率,當我們年老時所用到的醫療費用很難評估,
我是不清楚再保公司對於這類理賠無上限的商品願不願意承保,
但根據資產負債表上來看,該公司這幾年由虧轉盈,應該也是終身醫療的暢銷,
再去看看它主要再保險人,竟然沒再保費支出佔總保費收入百分之一以上之往來再保險人,
這樣是很令人擔憂的,20年後、30年後,真的可以完全承擔這些醫療理賠費用嗎?
難怪金管會為了避免因為理賠無上限導致未來保險公司的財務虧損而下令停賣這類商品。
有些保險公司的業務,也常會拿自己公司的規模當招牌來打壓友家的競爭。
反過來想:那大間的保險公司,就比較穩、比較不會倒嗎?
舉個例,
A保險公司:資產2000億,負債1900億,未來潛在負債2兆。
請問這間公司你覺得穩定嗎?
再舉個例,
B保險公司:資產2兆,負債1.9兆,未來潛在負債200兆。
這間公司規模更大,請問你覺得穩定嗎?
我想,沒有人會認為這兩間是穩定的,
有人會問,為什麼負債那麼多?為什麼未來潛在負債那麼多錢?
有買過保險的應該都知道"責任準備金",它既是保險公司的資產,也是負債。
假設每個人每年繳1萬元的保費,繳20年終身保障100萬,
也就是說,保險公司收了每個人20萬的保費,未來某時間點就必須支付100萬的理賠。
所以,這是未來一定會花的錢。
這兩個例子,分別是從兩間國內大型知名保險公司官網上的資訊公開所查到的數字。
有保險公司號稱自己資產有多少多少,
結果仔細看資產負債表後,發現資本額也才多少,其他多出來的錢是保戶的錢,而非全是公司經營所得。
有保險公司會號稱自己是外商公司,有老外撐腰,
結果仔細看股東持股比例,發現外商持股不到40%,竟然就自稱是美商公司,
根據公司法,如果這間保險公司發生虧損,外商可以把投資的錢虧掉就算了,而不需為了實現保戶的承諾再多拿出錢來。
這些數據,只要點進保險公司的首頁,找"資訊公開",就都可以查到。
有些東西,搞不好連保險公司的業務都不知道,
但這也不能怪她們,因為公司的訓練課程不會把這些放進來。
所以下次若有業務跟你說自己公司怎樣怎樣,不妨可以上網查查看。
言歸正傳,所以"小間的公司比較不穩嗎?"
哪間公司,不是一開始都從小規模慢慢努力經營做大的?
有些保險公司從來沒聽過,不代表它的保單就一定不好,或是沒有名氣的公司,搞不好人家很有名,只是我們孤陋寡聞。
但是不論公司的規模大或小,對客戶的承諾是一定要實現的。
為了對客戶的承諾,有些保險公司收到保費之後會把風險再轉嫁給其他"再保險公司",
例如收了保戶一萬元的保費,公司自己留三千,剩下七千再拿去跟再保險公司簽約,當理賠發生的時候,再保公司也要拿出錢一起承擔。
我個人認為這才是對客戶的一個保障。
各位可以上網查查自己投保的保險公司有沒有再保公司的協助["資訊公開"裡的"主要再保險人"即可以查到],
我想,與其想公司穩不穩,不如看看公司為了要實現承諾做了多少。
題外話,
前陣子"理賠無上限"要停賣的效應,很多人搶購"理賠無上限的終身醫療",
其中有間保險公司的終身醫療很受歡迎,
終身醫療險不像壽險好抓機率,當我們年老時所用到的醫療費用很難評估,
我是不清楚再保公司對於這類理賠無上限的商品願不願意承保,
但根據資產負債表上來看,該公司這幾年由虧轉盈,應該也是終身醫療的暢銷,
再去看看它主要再保險人,竟然沒再保費支出佔總保費收入百分之一以上之往來再保險人,
這樣是很令人擔憂的,20年後、30年後,真的可以完全承擔這些醫療理賠費用嗎?
難怪金管會為了避免因為理賠無上限導致未來保險公司的財務虧損而下令停賣這類商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