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基金時第一個衡量指標為何?想必「報酬率」永遠都是第一個選項,但績效衡量方式只有報酬率?在基金淨值變化的背後,是否還隱含了哪些資訊值得投資人留意?
在先前文章中,我們知道風險的許多型態與來源,然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若不願承擔風險,那所得報酬將是寥寥無幾。優秀的經理人懂得透過深入的研究與市場經驗,建構出潛在風險下、報酬率最高的投資組合,亦即「有效率」的承擔風險。
假設A基金在10%的波動率(即風險)下創造20%的報酬,B基金同時間內亦以10%波動率創造30%報酬率,這麼看來B基金的操作績效是更勝一籌的,因為若計算其「每單位風險」所創造的超額報酬(扣除無風險報酬),B基金明顯勝出,這就是所謂的「夏普指數(Sharpe Ratio)」。
除了夏普指數,一般觀察的風險調整後報酬指標尚有「α值」與「資訊比(Information Ratio)」。α值代表的是基金績效超過其承擔市場風險所得之報酬,資訊比則進一步將基金走勢與大盤的偏離程度(即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納入考量,兩數字均是愈高愈好,代表經理人在市場因素之外,透過對配置、選股所創造的額外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追蹤誤差」雖不為投資人熟悉,但卻常被經理人用來衡量基金管理風險,其透過計算指標指數(Benchmark)與基金表現間差異之波動度(標準差),來衡量基金與指數的偏離幅度,數值愈大隱含偏離程度愈高。
如當基金追蹤誤差愈大,代表基金主動管理程度愈高,基金與指數走勢可能愈不一致,若經理人選股能力佳,此部分的「不一致」便是加分,可為基金創造額外報酬;反之,僅是承擔了額外風險。被動式基金(如指數型基金、ETF),目標是複製指數,追蹤誤差即偏低,當然也就不會有超額報酬。
這些數據皆可在基金公司網站或月報中得知,下次選基金時,可別只看報酬率!
文章來源:摩根富林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