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M型社會”一詞出現以來,凡事都出現M化趨勢。這樣的現象在投資更是明顯,不僅台灣,亞洲各地都一樣。
台灣投資人瘋基金,而且瘋海外基金,海外基金當中又專攻兩種類型,保本配息的極保守投資,與新興市場的高風險投資。
保本配息類是M型的左尾,台灣人愛保本配息類基金尤來已久。保本類投資以連動債最紅,我每個月都可以收到在銀行或壽險業工作的朋友,轉寄來新發行的連動債券商品,這類投資多以保本及低風險為訴求, 但其實連動債卻是極為複雜的結構式金融商品,不僅是一般散戶,金融業者也不見得能一眼了解背後的設計。
配息基金更是左尾M的熱賣產品。台灣人不知道為何就是愛領利息,每個月有了利息入帳,本金賠掉也不太會追究,這樣的特性造成配息基金大賣。我們在與國外討論產品設計時,國外的產品團隊一直都不能理解,配息有什麼好,利息配出來後,少了在裏面與本金一起滾動生財的機會,長期以複利來算,怎麼也划不來。但是沒辦法,投資人愛,業者只好想辦法提供這種選擇。
與台灣政經與股市情況難兄難弟的日本,連投資人行為都很類似。日股跟台股一樣太讓本土投資人失望,大家都錢進海外,海外債券基金成為日本左尾M的最佳選擇。有一份資料顯示,日本人投資海外債券基金占總投資資產的比重,從1998年的9%,遽增到2006年的26%,這個比例到去年仍然在攀升中。
不過,往亞洲其它地區看,左尾M幾乎消失。以中國為首擴及香港、南韓,呈現右尾M獨大的狀況,而這右尾當然是這兩三年紅不讓的新興市場。
投信投顧公會統計,台灣境外基金中新興市場的規模從2006年底的820億台幣,成長到2007年10月的6,320億台幣。成長幅度將近8倍,這當中即使因為公會改過分類的定義,比較不完全準確,也是很可觀的漲幅。
中國去年截至9月底基金規模已經成長到4,180億美元,其中68%為股票型基金,這其中包含了中國股票基金,以及五檔以亞洲為主的QDII基金,目前排隊在審批的QDII基金也開始往新興市場移動。香港去年也是搭上中國相關題材都狂賣,另外印度及越南等也是吸金的首席配角。至於同樣哈中的南韓,更是非新興市場不賣,前七名流量最強的都是新興市場基金。日本人投資以保守著稱,股票基金比重也在過去幾年成長了五倍,這當中也是以新興市場基金為主。
M型化投資的結果,代表再也沒有資產配置的空間。以前投資機構將法人那一套根據指標指數做資產配置的方法向散戶宣導,但散戶們資金不多很難配置,因此自行研發一套左尾配右尾的M型投資,中間凹下去的部份就是過去被視為能夠創造穩定報酬的全球股票或歐美股票,這些資產的報酬沒有新興市場吸引人,風險又沒有債券低,就自動地被攜牲了。
若看看2007年績效優異的歐美基金,在次貸風暴下也都能創造10%以上的報酬,現在的歐美大型金融股更是便宜的令人無法置信。奉行巴菲特價值主義的投資人,應該會有興趣才對。我們國外有一檔未引進台灣的金融基金,最近就引起法人興趣,但我相信這在台灣的基金市場應該是乏人問津。
以2008年來看,M型投資或許仍是散戶值得採行的策略,新興市場對於長期資產增值的貢獻仍是王道。但是2008年新興市場的走勢極可能開始分道揚鑣,震盪難免,切忌不要在股市狂流中追高殺低,否則個人報酬是不是真的抵得過歐美基金穩當的10%報酬,就不得而知了。
文章來源:摩根富林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